长文短教 因课制宜

  实行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人教版(其他版本也有类似特点)语文教材文章较多,很多篇幅较长,头绪繁复,教学点众多,如何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过多地强调众多知识点的讲述与学习,难免顾此失彼,可能还会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学习重点的设置上,就要有所取舍,避免一概而论。在这种情况下,长文短教在更好地把握教学要点,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第一,要进行长文短教,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为此,学生的预习能力、概括能力和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都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只有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才能将长文短教变成现实。为此,教师应在新课开始之前布置好预习任务,比如,查阅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和理解生词、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等。有时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资料,比如作者简况、写作背景,如果是节选的小说还应该交代一下相关联的章节或者大致的故事情节等。

  概括能力是较高的要求,这一点和平时学生进行的速读训练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快读阅读是短时间内获取文章信息的保证,像《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学风雪山神庙》《边城》等,就要在学生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获得关键的主要的信息,否则长文短教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

  再就是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长文短教是对教师执教能力的考验。如何因课制宜地处理教材,取舍知识点,处理重难点,科学设置课堂环节等都是决定长文短教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解读文本的能力,以便融会贯通,高屋建瓴。

  这三个方面是进行长文短教的准备工作,也是新课标对学生和教师基本能力的要求和“教学相长”的体现。因此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训练,养成习惯,久之才能在语文学习中体现成效,对于长篇作品的阅读学习有所裨益。

  第二,教师在进行长文短教时好的方法和切入点可以事半功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在组织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要充分发导向作用,既要把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有效落实,还要讲究方式方法,灵活处理切入点,生动而且高效。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已经对文本进行了目的明确的预习,因而,在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教师更可以集中解决学生最困惑的少数问题。有时一个精确的切入点可以洞照全篇。

  在课堂上,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会使一堂课充满活力,提高效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既能够增进知识,更容易触类旁通,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形成文本(作者)、学生和教师的多重对话,因此问题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首先,立足文本设置问题。以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小说为例,必修三和必修五两个单元的中外小说都比较长,宜以一个精准的切入点进入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展开讨论,高效学习。比如《祝福》一文,“什么是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一个既立足文本,又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不断发现新问题的切入点。学生由此深入研究文本,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

  小说使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

  这一方法有什么好处?

  关于祥林嫂的三次眼睛描写有什么不同?

  她三次到鲁镇的原因是什么?

  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

  ……随着这些问题的展开与深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再加上教师的有效引导,整个课堂既张弛有致,又环环相扣,充实高效。

  对于《边城》这篇小说,由于课文是节选的三、四、五章节,在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背景的基础上,对于节选部分的学习要点就要仔细斟酌。为此,我先让学生观看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边城》,让学生对整个故事情节了解得比较清楚,然后在备课的时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后确定为两个切入点:沈从文的理想世界的人生形式是怎样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世界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故事的特定环境和风土人情,以此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把握沈从文创作《边城》的主旨。然后再由翠翠的形象作为另一个切入点,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语句,分析、揣摩人物的情感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所具有的意义。这样学生既完成了学习任务,落实了学习目标,又在美的熏陶中感受了文学的魅力,课下阅读原著的热情自然也不在话下了。

  其次,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掌握学生的现状。现代课堂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个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能否顺利完成,主要看学生的参与情况,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准备充分,既要调动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和文本之中,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加以筛选和整合,这使教学针对性更强,效果也更明显。

  比如《鸿门宴》一文,篇幅较长,知识点也比较多,在注重文言文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特殊句式的掌握等)的同时,学生一般会提出“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刘邦为什么能死里逃生”“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刘邦取胜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学生既能解决课文本身的疑难,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有兴致阅读史记的相关章节,更好地把握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文学引导功能。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长文短教的策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质疑,教师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困惑和疑难所在,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从而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另外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就会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带着求知的乐趣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课堂上展示自己,使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长文短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根据不同课文探索教学的一种尝试。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每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处理全部教材的万能钥匙,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文本探究科学合理的教法和学法。另外,方法往往注重形式,而任何倾向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长文短教”不是新课程语文教学唯一的选择,也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短教”,单纯追求教学时间而忽视教学深度广度的教学,其弊端将是很严重的。无论用哪一种方法,只要我们的教学着眼于学生发展,立足于学生实际,那么,“长教”“短教”皆是相宜的。

  文/张春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