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引领 促进农村学校发展

  ——浅谈农村学校改薄创优的问题与对策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由于受“先重点,后一般”教育观的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显。十七大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在教育领域里,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笔者有着城区省一级学校及农村未达标学校的工作经历,亲身体会到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就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加快农村学校改薄创优步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二是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教师队伍,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用于办学育人时,应体现在让区域内每所学校都享有公平发展的机会,每个儿童都享有公平求学的资源,还要协调好学校各方面工作,以利于每位在校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首先, 办学经费不足成为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教育的均衡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自1992年至今,笔者所在地区的农村小学实行区、镇、村三级办学和经费包干,规定学校经费不足部分应由村解决。但这部分的经费既无标准,更无有力的法规作依据,因而往往保障不了经费的准时到位。而这部分的经费,绝大部分的村校都把绝大部分的资金用于解决因缺编而需学校自聘教师的教师工资上。

  其次, 师资力量不均衡成为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稍有能力的教师都不想进、不愿留。另一方面,长期于农村工作的这部分教师,由于学校的层次低,要求不高,给他们的压力小,任务轻,使他们形成一种“不知长进”的心态,学校开展赛课、培训等帮助他们提高的活动时,往往会引起他们很大的意见和抗拒,在这种心态下想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水平,收效甚微。所以这部分的老师素质不高、观念陈旧、方法单一。再加上缺少专科教师,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造成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二)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不均衡

  受经费、师资和设备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城乡教育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严重失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不均衡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择校生的增多。有条件的家庭,宁愿付出数万元的代价,也要把小孩送到城区学校读书,就是因为校与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差距太大。

  (三)家庭教育、学生来源不均衡

  城区是经济、文化的中心,居住在里面的人群,绝大多数都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他们有文化、懂教育、重视小孩的学习,从而为城区小孩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农村的群众,贫富悬殊,家庭富裕的就把小孩往城区送,就算留在当地读书,他们只把学校当成了托儿所,只要有人看管着,不出事,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两种的家庭环境,天渊之别!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现在的农村学校,几乎都是外地学生占50%左右,他们大多数都是务工人员的子女,家长看管、照顾不周,更无法辅导他们的功课,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根本不起作用,因此他们的成绩往往都比较差。生源问题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较大,也是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三、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要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制定相关法规, 让政府的投入合理分配,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按法定标准, 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 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 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以满足规范化办学的需要。

  (一)整合区域教育资源, 实现学校的资源共享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特点是村村有学校、校校规模小。由于计生政策的影响, 使大部分农村学校生源萎缩,不足12个班的学校比比皆是。因此,最理想的办法是实行撤、合、并、建同举,把邻近的规模小的学校合并为一所大规范的学校,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但是,在目前土地紧缺的情况下难以实现。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在现有学校的基础上,我们有条件建立“城乡共同体”,开放城区省一级学校的教育资源,搭建城乡学校的沟通桥梁,让农村学校分享城区学校开发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城乡学校的资源共享,缩短城乡学校的差距。

  (二)加大政府投入,设立农村学校包干经费专项资金

  教育是政府行为,作为全国最富有省份之一的广东,但它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却在全国排名靠后。因此,要保障农村学校的发展,就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现师资力量上的均衡

  要增强学校师资力量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 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学历提高、继续教育, 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其次, 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 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以促进学校师资均衡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设备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学校的硬件差距

  近几年,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设备设施投入的力度,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向城区学校靠拢,但与城区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包括硬件设备和使用技术、专业人员配置的差距。应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更应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使这些设备能充分发挥作用。

  (五)建立城乡学校挂钩帮扶制度,帮助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近年来,笔者所在地区虽已实行了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效果明显,但力度不足,应该以行政方式由主管部门把办学理念相近、特色相约的城乡学校进行挂钩帮扶,形成城乡共同体,通过开设指导课、送课下乡、举办业务讲座等形式,定时、定员、定点开展帮教活动,把城区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传递到农村学校,帮助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六)办好家长学校,改进育儿方法,改革评价制度

  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改善农村家长的育儿方法,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形式,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培训班,提高农村家长素质,提高他们对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地拉近与城区家庭的距离,为城乡小孩创设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另外,在学生当中,不可能人人都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有个别不及格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我们必须承认。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我们应该引导这部分学生在其他方面获得发展,所以就要改变我们的评价制度,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业。

  实现教育均衡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只要有国家的政策法规保障,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笔者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文/刘灿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