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三大关键策略

  摘要: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影响独立学院发展定位的关键性问题。研究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对于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促进独立学院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国家、社会、独立学院、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多方着手,探索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就业能力 提升

  十多年来,独立学院发展迅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6月,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81所,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近30%,在校生达到275万,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的18%。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1.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求职能力三个维度。专业能力是指知识体系、实践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这是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通用能力是指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是职业胜任的基础;而求职能力则是指求职技能、求职方法和求职观念,这是求职成功的前提。

  2、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突出。独立学院毕业生在高考分数上与普通本科生存在一定差距,专业基础不扎实,基础知识不牢固,加上脱离了高考的苦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导致专业能力欠缺。

  第二、毕业生通用能力不佳。然而,他们在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欠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忽视了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弱。

  第三、毕业生求职能力不强。毕业生在就业观念、求职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他们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承担了高昂的学费,对就业有较高的期望值,追求在大城市、高薪酬就业;另一方面,他们在交流表达、就业心理等方面缺乏技巧,难以把个人就业能力呈现给市场,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二、制约独立学院就业能力提升的三大因素

  制约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独立学院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1)自身定位不准确。独立学院毕业生承担高昂的学费,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成长环境优越,从小被过度保护,没有经历过挫折,更没有危机意识,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对自身尚未形成客观的评价,自身定位不太准确,单方面追求与自身水平不相适应的高质量就业。

  (2)社会适应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能力、对自我的社会角色定位、社会交往能力、自我完善与主动适应环境及其变化的能力等。独立学院生源大部分来自省内,社会资源比较丰富,学生遇到困难更多的会选择求助家长,利用家庭资源解决问题,个人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3)心理素质不佳。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尺。尤其在面试环节,唯唯诺诺、表达不清必然导致面试失败。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盲目、从众、没有主见、依赖等不良思想;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选择消极应对,出现焦虑、自卑、怯弱、冷漠等症状;在遭遇失败和决绝后丧失信心和勇气,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2.独立学院办学特色不明显。

  (1)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社会知名度不高。

  独立学院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只有十多年的历史,社会知名度不高,社会各界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独立学院学生素质不如“一本”和“二本”学生,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和青睐。

  (2)独立学院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目前,独立学院办学大多依据母体学校的专业优势,在教学管理、教学模式都模仿母体高校的模式,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独立学院主要面向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部分大学生并不适应母体学校的教学模式。有的专业只是改了个时髦的名称,而课程设置未能及时调整,这就造成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市场定位不明确,学校无特色、学生无特长,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难以适应企业、行业和市场需求。

  (3)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人员配备不齐,就业指导课程未成体系。就业指导教师流动性大,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完成事务性工作为主,无法开展相应的针对性指导;就业指导课程不规范,只是笼统的讲就业形势,或者举办几次讲座,毕业生缺少相应的职业训练;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是提供招聘信息、政策宣讲、以及就业手续的办理等,在择业观教育、就业心理调适、择业技巧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开展的少。

  3.社会就业结构性失衡,人才市场存在高消费的趋势。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上供过于求,新增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用人单位盲目提高招聘条件,提出工作经验等诸多要求,存在盲目的人才高消费,就业市场上也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成熟,就业心态不稳定,频繁换工作,影响了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

  三、提升独立学院就业能力的三大关键举措

  1.独立学院学生积极培养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1)自觉培养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企业永远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了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学生更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增强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政治立场;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尽职尽责,乐于奉献。

  (2)不断提高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升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持续学习的理念。

  (3)积极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始终做到客观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积极面对人生,以平常心对待挫折,克服心理障碍,最终实现顺利就业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积极投身生产一线,到基层锻炼、磨练自己。

  (4) 始终提升综合素质。

  一是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如“大学生创新协会”、“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二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生产实践中创新创造,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独立学院建立多维度的就业指导体系。

  (1)独立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近期,国家教育部明确了高等教育转型方向,600所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要抓住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的考虑市场、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独立学院要建立多维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第一、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面对就业,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观念和心态极其复杂,应着重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同时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形成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念,避免盲目攀比、一味追求理想化的就业状态;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降低就业期望值,珍惜就业机会,大胆参与竞争。

  第二、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独立学院应该积极组织辅导员和就业指导员参加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和心理咨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让他们真正开展个性化、精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认识自我、了解就业环境,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策略,避免就业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独立学院要培养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充分利用实习机会,走向社会进入企业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从事一些兼职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三下乡”或暑期社会调查等校内活动,拓宽学生的社会阅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举办校内模拟招聘会、职场精英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独立学院要完善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提高自主创业意识。

  完善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带动就业,是大学生积极就业的一条新的途径。独立学院学生社会资源比较丰富,创业条件比较好。积极宣传国家优惠政策,强化自主创业的意识;加强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培训,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拓宽自主创业的途径,利用投资方企业或者社会企业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优惠照顾。

  3 .社会各界共同搭建独立学院大学生实践基地和信息平台。

  搭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实践平台和信息平台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需要独立学院、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三方都要共同努力,三方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

  (1)独立学院与用人单位广泛联系实习机会,为大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场地;及时调查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时刻注意就业市场的变化,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2)政府可利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都没有的公信力,规范就业市场、监督就业培训机构的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应增加财政的投入、发布正规的企事业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提供异地就业的便利条件等。

  (3)企事业单位是大学生实践平台的主要扩建力量,是就业市场相关信息的根源,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后流向。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向学生提供课外实习项目,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拓宽信息的发布渠道;配合高校的就业市场情况调查研究,及时和高校互换职业供求信息,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春荣,高校主导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4(2)

  [2]付国柱、王媛,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2)

  [3]田小平、张治国,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优化对策[J].就业指导,2012(20)

  [4]马丽,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研究[J].华章,2013(4)

  文/严红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