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相长”之我见

  摘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这一教学理念,已成为当代教师所追求的境界。教师要由“指挥者”变为“参与者”, 教师要从“主角”变为学生的“伙伴”,想学生所想,学学生所学,乐学生所乐。努力搞活课堂、搞笑课堂,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办学行为 教学管理 专业素质 教学观念 人格 角色

  “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已成为当代教师所追求的境界。我以为,“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是对“教学相长”这一教学理念的诠释。应该说,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统一体。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学生在学中知不足,求新知,教师在教中知困,长见识。如此循环往复,师生互动,相得益彰,这才是最佳境界。那么怎样才能实践这一理念,达到这一境界呢?我想必须做到两个“支持”、两个“提高”、两个“转变”。

  首先,要具备两个“支持”。教师的教育教学离不开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学管理这一大背景、大环境。因而,一个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能否尽其才,显其能,还取决于是否有学校办学行为及教学管理的支持。

  (一)要有办学行为的支持。

  缩减班级学生编额,确保班级学额不超部颁标准,是目前一些薄弱地区典校名校的当务之急。毫无疑问,学额过大不只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更重要的是影响教学效果。超级大班不利于主体性教育;不利于开放性教育;不利于研究式学习;不利于合作式学习。不言而喻,教师的精力,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额过大必然会约束教师无法顾及全面、照顾全体,以致形成顾此失彼的局面。长此以往,使师生才智和活力受到压抑,使学生之间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因此说,要使教师能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学校必须规范办学行为,以此,营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

  (二)要有教学管理的支持。

  教学管理的先进与否,直接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应该说,教学管理要对教学起宏观调控作用。但是,现实中某些教学管理却对教学施以微观限制。例如,某些学校在执行常规课教学标准时,把原本宏观指导的教学标准微观化了,从教案形式到课堂用语,从重点难点到作业练习,都做了刻板的硬性规定,过分强调所谓的统一。结果造成了教案书写千篇一律,失去了指导意义;教学形成僵化模式,失去了鲜明特色。忽视了个性差异,有悖于因材施教。这无疑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行为,使教师技能得不到正常施展,机智得不到正常发挥。因此说,要使教师能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学校必须优化、活化教学管理。使教师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有选择、创造的自由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身潜能;使课堂教学在教师的自主调控、悉心雕琢下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其次,要确保两个“提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教师要诲人不倦,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言传身教,教学生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完成自我构建。这样才能有吐故纳新的观念和勇气,达到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境界。

  (一)教师要提高专业素质。

  面对信息社会、未知领域、知识换代、课程改革的纷繁现实,教师原有的知识已部分陈旧滞后了,远远满足不了“授业、解惑”的需要。仅从语文领域来说吧,近年来,新派生的词汇、新奇的生活用语、新的语言现象大有令人目不暇接之势;特别是人文主义及跨学科观念的兴起,使语文教师深深感到了知识的危机。严峻的现实要求教师必须实实在在的继续学习,实实在在的更新知识,切实提高专业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厚积”才能“薄发”,教师的知识丰厚了,技艺精湛了,才能胸有成竹、随心所欲地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提高教师的人格素质。

  有了人格的感染,才会震动人心。教师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因此说,教师要构建学生的人格,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我认为,新型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格素质有:思想上,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崇高的生活目标、积极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人品上,要善良,富有爱心;无私,心装他人;公正,一视同仁;正直,是非分明。这些优秀的品质必将成为燃起学生进取热情的最有用的火花。

  其三,实现两个“转变”。“新课标”、“新教材”的出台吹响了教学改革的号角,它告诉我们:教学改革已不再是“应景之作”,而是一场关系到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攻坚战”。作为教师必须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致力实现教学观念与教师角色的转变,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只有转变了教学观念,才会有新的教学实践。因此说,要更新教学方法,必须先行更新教学观念。新型教师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教师要依据学生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改变教学行为。1、备课:由备教材转为备学生。2、讲课:由重视传授知识转为重视教会方法。3、提问:由频繁提问转为精当提问。“少则得,多则惑。”所以,教师应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设计出具有启发性、导向性、示范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紧扣这一问题来学习。

  (二)要转变教师角色。

  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在转变教师角色上下功夫。1、教师要由“指挥者”变为“参与者”,走下权威的讲台,面带微笑走进学生群体中,既为学生解惑,又向学生学习,和学生一起完成“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过程,使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由个体式为合作式,由传授式变为研究式。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触发学生创造的火花。2、教师要从“主角”变为学生的“伙伴”,想学生所想,学学生所学,乐学生所乐。努力搞活课堂、搞笑课堂,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成长的乐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变严肃的课堂为快乐的课堂,变封闭式学习为开放式学习。不断掀起课堂教学的朵朵浪花,使学生在掌声、笑声中品味成功、感受快乐、增长知识、获得发展。

  总之,要实践“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这一教学理念。关键是教师要有一个根本性转变,要变本位型为研究性,变保守型为开放型,变家长型为民主型。

  文/鲍美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