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这一职业群体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起着顶梁柱的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 专业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这一职业群体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实现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性人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塑造出开放、融洽、互动的协作风格,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身学习者,为此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连接,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并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跨越式变革。这种变革给传统的学科教与学带来了深刻变化。

  在学校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影响教师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专家引领,教师职前教育;教师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同行间交流合作等。因此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家引领,教师研讨。采用专家报告、网上指导等方式,系统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应用模式、实施中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避免的问题。通过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研讨和观念碰撞,引导并帮助教师全面地思考和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通过各种形式改变教师被动学习者的角色。

  二是以教师为主体,实现教学设计的合作。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从根本上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教师要将新的技术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们要学会使用新的技术技能,要通过教师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还要能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下解决教学中问题。教学设计方案完成后各组要向全体教师展示设计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总结。具体内容:分析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总结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整合模式;比较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审视实际教学活动与自己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找出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设想。

  四是案例展示与交流。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展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案例,交流经验。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完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制度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理解和实施,就无法保证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的实现。总结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人们发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个教师尽快适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工作。

  一是以教师持续的自我发展为目标:帮助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

  二是培训中教师为主体性: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培训中,教师都是实践的主体,培训者和专业指导人员只是教师的“协助者”和促进者。

  三是在校本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立足于本校或本地区实际,将有关理论应用于本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四是重视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基础上自我反思。教师通过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反思,看到自己的进步和纵向发展轨迹,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帮助自己分析理论修养方面的缺陷,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接受信息,促进发展。

  三、拓展信息技术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模式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条件不断完善,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重心已经从硬件建设逐步转移到以教师培训带动教学改革。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信息技术视野中的两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景,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就是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进行研究。对于教育科研来说,这些从教师身边发生的案例、思考和经验具有专业理论研究无可比拟的针对性、真实性和情景性。在信息时代,校长和教师的“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的产生、传播、共享已不再是传统工业时代的概念。网络时代迅速崛起的社会性软件:如BBS、Blog等,这些软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人的身份标识、人的知识沉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由此构成小实体大网络的交流平台,正在改变着教育叙事的涵义。

  综上所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信息化环境下,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文/崔俊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