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动力,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再聪明、再有天赋的学生,如果没有兴趣,要学好数学无疑是困难的。只有学生对数学知识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决心,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因此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数学知识生活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研究世界万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小学数学新知引入中,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教学;另一种是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源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从学生的身边抓起,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例如:教学“人民币知识”的时候,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校组织的一次为贫困生捐款的情境图。随着画面的展示,教师可以问:“看!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捐款”“你们知道什么是捐款吗”“就是捐钱”“那你们知道钱在我们国家又叫什么吗”?“人民币”“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短短几分钟的场景图,不仅向学生渗透一起来认识思想道德的教育,培养他们从小养成乐于助人的好品德,而且是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从而使他们乐于去学习。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很感兴趣,易积极投入,这样问题的解决也就不言而喻了。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围成一圈向放在不同位置的物品进行套圈游戏,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提出不公平,因为有的离得远,有的离得近,而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呢?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生动有趣,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疑问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学则须疑,疑则引思。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激疑、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导入时设疑,激发思维。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等等。

  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问题去激发思维的火花,我们利用课件,进行导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行走在一片荒草丛生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的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四分之一,八戒吃西瓜的三分之一,我吃西瓜的六分之一。”八戒一听瞪大眼睛,很不高兴的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最少,你吃得最多。”话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致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学生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及其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教师趁势而入,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就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三、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对运动、音乐、游戏的喜爱是人类的本能。小学数学教师一个重要的基本能力,就是要善于组织小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培养数学能力。不过,教师要懂得把数学学科和小学生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在这个基础上组织游戏活动。既可以把数学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在游戏中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游戏中,学生的养成了集中注意力做事的习惯。例如,在课堂练习时,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抢答游戏,把班级分成几个组,同时规定一个同学为小组赢得荣誉,全组有奖励。然后教师准备一些与课程相关联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学生进行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了能力。

  四、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成刚.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才智,2008.1.

  [2]蓝俊洪.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广东教育,2006.4.

  [3]章永生.小学儿童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任新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