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憩园》浅析巴金写作风格的转变

  摘要:而《憩园》中的杨老三虽然是同样的脾气秉性,却通过对他“一双眼睛眼泪汪汪的”等细节特征一系列的描写,让人恨不起来他,反而可怜他,让人不禁为他留下泪水,为他的悲惨结局唏嘘不已。他对这样悲剧式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批判,更多的是同情。巴老先生把自己对这样人物的情感慢慢沉淀了下来,从而完成了作品风格的转变。

  关键词:长宜子孙的启示意义 杨和与觉慧的对比 真正的教育

  憩园整篇读下来,两个家庭的故事互相交叉:一个是祖上只留下了财产,没有德行的杨老三染指恶习,逐渐走向灭亡;一个正顺风顺水的地主阶级,忽视对后代的教育而渐渐萌生悲剧的萌芽——姚家。

  故事脉络很清晰地可以看出杨老三在人性的泥沼下越陷越深,这其实正是小虎未来的模样“三少爷小的时候,老太爷顶喜欢他,事事将就他。后来三少爷长大了,接了三太太,又给朋友带坏了,把家产败得精光,连三太太的陪奁也花光了。”文中早已这样暗示到同样是被父亲宠坏了的小虎如果死性不改将会面临的未来。曾先生作为一个旁观者,手握两条线,一边是小虎,一边是小虎精准的预言命运。他看到了朋友孩子的未来,却说不动朋友,没有能力挽救他,只得看着小虎在深渊里一步一步下滑。

  杨老三的设置是对小虎的救赎,文中处处出现杨老三的各种悲惨遭遇,“我”看在眼里,不断警示朋友姚国栋,把小虎从放纵的边缘救回,小虎偏得外老太的溺爱,辱骂下人,欺负后母,只对生父留有一丝畏惧,国栋是唯一可以救小虎的人,姚国栋是那样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却偏偏在这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上被遮蔽了眼。小虎虽尚未涉及人世险恶,却清楚地明白钱的重要性,他的这种有奶便是娘的极端利己主义是巴老先生所不耻的。巴老先生对于金钱的态度是厌恶的,也可以说是憎恨的。他厌恶依附于封建地主阶级剩余财富的寄生虫们。他们没有生存能力却又狂妄自大。

  普遍学者认为:《憩园》标志着巴金以往那种热情奔放的艺术风格,开始朝冷静严肃,深蕴细腻的方向转变。其实这种转变单从一个人物性格的设定即可看出。巴金塑造《家》中的高克定,小说里的他无恶不作,作者对他的腐化堕落厌恶至极。而《憩园》中的杨老三虽然是同样的脾气秉性,却通过对他“一双眼睛眼泪汪汪的”等细节特征一系列的描写,让人恨不起来他,反而可怜他,让人不禁为他留下泪水,为他的悲惨结局唏嘘不已。他对这样悲剧式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批判,更多的是同情。巴老先生把自己对这样人物的情感慢慢沉淀了下来,从而完成了作品风格的转变。

  《憩园》中杨和,也就是杨老三的大儿子与《家》中的觉慧,他们都接受了当时的新式教育,都具有封建旧家庭刚刚觉醒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

  一方面敢于反抗,“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

  觉慧是受“五四”思想冲击产生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是死气沉沉的高家冉冉升起的一颗活种,他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毫不顾忌、毫不害怕、毫不妥协。他积极参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封建家长压制青年,主张年青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直到他最后离家出走。都揭示了他反抗的坚定性。

  而杨和,他向来是不怕父亲,不受尊卑长幼的约束的。他看不惯父亲嫖赌成性的生活方式,为母亲发声,尤其是自己具备了生活能力之后更加强势地向父亲宣战,在家里形成一种“有你没我”的紧张态势。

  另一方面又具有“幼稚”的一面,思想简单,行动或鲁莽或犹豫。

  觉慧表现在他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太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杨和的幼稚表现在他对父亲的不肯原谅上,可以说父亲的死和他有着很大的关系,他把杨老三一步一步往绝路上逼。在家庭遭受的冷眼与排挤使得他想在外寻回一种爱的慰藉。小五给父亲寄钱,他却在家里处处给父亲脸色看,咄咄话语赶他走。以至于杨老三在收到小五的钱之后发出“倒是‘阿姨’这样的人有良心……”这样的感慨。其实父亲的每次走投无路的归来正是对他劝降的一个绝佳机会,他的身心在经历了强风暴雨人情冷暖的洗礼之后正苦苦渴望着一个家庭的温暖,只需要一个让步,圆满的家庭就可以在家人各自的努力之下重新振作,可是,并没有,韶华在文中也发出了“哥哥也不像是厉害的人,怎么会对他父亲那样凶!简直想不到!”这样的不解,所以,杨和他虽受到了国外先进的教育,却也是幼稚的,鲁莽的。

  他们之间又是不同的,在高老太爷临终的那一刹那,觉慧宽恕了他,可杨和却是从烧掉信以后倔强地对杨老三闭口不提,连自己结婚也当做这个人不复存在。所以巴金对他们态度也是不同的。他写高觉慧就像是在写自己,哪怕觉慧也有缺点,可至少他了解他,他仍旧是这部小说里的主干,是那个青年一代的觉醒者。可对于杨和,同样是新生力量的代表,却篇幅很小,他对杨和是不理解的,态度也是令人迷惑的。

  书中的第三十二章,一切都开始了好的走向,姚家愿意出钱把杨老三从监狱里救出送进医院改造,再帮他找个事做;姚国栋也愿意听取韶华的意见好好管教小虎,一切就要走向光明,巴老先生就像是书中被韶华触动的曾先生一样,愿意用自己的笔给人们写一些幸福的故事。虽然他们二人:杨老三和小虎(也可以说是一人)最后还是走向了早已设定好的悲惨结局。但是最后的最后,杨家的大少爷已娶妻,小少爷生活在大家编织的美好谎言当中,韶华也即将为姚家诞生新的孩子,这孩子就是这么一大家子新的希望。这应该就是故事的最好结局了,巴老先生也完成了像文中那样对自己“给人家多添一些温暖,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欢笑”的嘱托。

  长宜子孙,作者很着重描写一进憩园大门,见到这四个字的感受。憩园里不同的两户人家,惊人相似的命运,非同巧合。刻在墙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变得极为讽刺。这是忽视对后代子孙教育的必然结果,我们留给子孙的不应该是丰厚的财产,没有好的德行,不事生产的子孙总是会变卖家财,让家庭分崩离析。究竟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才是真正的长宜子孙,作者借这篇小说发出了长长的追问与叹息。

  巴金老人以其睿智的哲理性的思想认识,对我们,特别是对指导今天的年轻家长们如何教诲子女,不无现实意义。

  文/曹宛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