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微型课题的研究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

  摘要:微型课题研究持续时间短、操作灵活、可操作性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彰显课程特点,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带动教师的科研内需,帮助教师迅速走上专业化成长的道路。

  关键词:微型课题 可操作性 自主成长

  近年来,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普遍提高,年轻教师知识基础扎实,教学能力也很强,然而,由于保守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得不到有效改变,成长的自我需求、主动参与得不到真正激发,造成了个体专业成长内需的不足。老教师更积重难返,年轻教师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便处于一个受传统约束的环境,工作时缩手缩脚,不知改变,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实施,大多数教师也有从随遇而安走向变革和创新的冲动和欲望,但是,一回到课堂,这些冲动和欲望因为缺少刚性的要求和措施以及创新的方法和路径,重新被惯例吞噬在按部就班的教学里。

  课改以来,搞了各种培训,这些培训在转变教师观念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样的培训重理论轻践行,很多教师无法将培训习得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师虽然也懂得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但是高要求严标准的课题研究,使大部分教师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更缺乏课题研究的知识与方法。教师专业成长体制的缺陷和个体专业成长内需的不足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两大瓶颈。近年来,语文教改呼声渐高,语文教师都已经明确认识到现行语文教育的大而空的现象。基于此,本课题组以操作灵活、成本低廉的微型课题研究为抓手,有效地帮助教师建立自我超越的理想,将教育反思作为习惯,把读、讲、练等行为改进作为追求,提升专业精神,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实现教师专业自主成长。

  微型课题研究以问题的发现为起点,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点,研究可以一两个月,也可以半学期或一学期。微型课题时间长者可以一年,短者可以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研究要解决的往往是短周期问题。微型课题研究的启动、实施、结题,没有固定的周期,只是随问题而动,所以课题研究的时限上看具有鲜明的“即时性”。一个困惑、一个现象、一个学生、一种方法、一次活动等,均可以成为课题,现在需要马上解决的,马上进行解决,一旦解决了就完事。微型课题问题为研究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尤其是语文科目。

  这种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在思辨中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彰显教师专业成长调节系统中的引领、交流、合作、激励等作用,促进教师去学习、思考和行为改进。具体的说,微型课题研究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有以下作用:

  一、微型课题彰显课程板块的特点 ,促使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微型课题研究能使自己的行为更加贴近教育教学规律,提升专业智慧,促进教师形成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可以使教师在自觉不自觉参与研究中,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区域性氛围,引领教师成长方向。记得一次上语文课,一个学生懒洋洋的拿出语文书,小声咕哝一句:“又要背诗了。”这样的神态,这样的语言刺痛了我,我临时改变了原定的教学内容,按照小组,在班里开展了一次古诗文诵读竞赛,这节课孩子们踊跃参加竞赛,读的内容丰富,各有特色,直到下课还余兴未尽,纷纷提出,以后还要举办这样的活动。从那以后,我的班级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古诗诵读活动,这种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经过思考,我确定了“培养诵读习惯,提高学习兴趣”这个研究课题。

  在这项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文,同时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诵读成为我班语文的一大亮点,凸显出古诗文板块教学的特色。

  二、微型课题提供了教师间合作交流的平台

  微型课题研究往往基于“自我”问题,研究的独立推进,但并不影响微型课题研究需要教师同伴间的合作互助,许多时候是交流中共同推进教师学习,所形成研究结果也常常是交流互动的产物。教师要发现和解决自身的问题,都必须向书本学习、向同伴学习、向专家学习、向网络学习,而这种带着问题的交流才是最为有效的“活学活用”。

  教师都有自己的微型课题研究,为了问题的解决,教师都有期望得到帮助的共同愿望。“区域推进”可以更好促进同伴间相互切磋、相互借鉴而又不失自身的个性,有利于教师人际关系的协调与默契,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从而营造和谐共进的学校文化氛围。由于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育科研的认识不同、水平不同和起点不同,微型课题研究促使研究者要主动与人合作,进而可以实现“差异化”效应,实现区域内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等方面的合作、互助等“共赢”的目标。在上文提到的诵读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全组教师在教研活动和同头备课的过程中,就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法,每一次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方法、活动步骤等进行共同研究,最终确定方案,活动后大家又一起反思,而且主动邀请其他教师到班观摩指导,课下我们对诵读的方法、活动编排进行讨论,对活动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更重要的是,对这个微型课题的成果大家做出评价后,全组共享,起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三、微型课题研究触发教师对研究的内需

  诵读法成功激发了我们教研组对微型课题研究的兴趣。于是大家又提出问题:如何把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反复地思考着:为什么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呢?也许只有在集体中他们才能体验到成就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我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也采取这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意义呢?于是一个新的实验课题又诞生了:“利用小组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实践——研究——教学实践的连锁模式焕发了语文教师的研究热情。事实证明,推进微型课题研究,本身就是对教师开展研究的整体性激励,这样的激励常常会良性触发教师对研究的内需。这种研究能解决教师自身的实际问题,目标指向明确,不求规范,研究时间短、操作和鉴定都体现灵活性,彰显求真务实的品质,符合教师自身的最本原的需要;随着问题的解决,教师由经验走向理性,得到成功的喜悦;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育行为,不断得到研究的乐趣;乐趣激发动机,在研究的乐趣中再走向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冯卫东:微型课题升华教师的实践智慧《人民教育》2008

  [2]韦芳:在微型课题中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文/杨雪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