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留白与语文阅读教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大家却往往摒弃这一规律,用所谓的教学经验、标准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和思考结果,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更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使语文的魅力消失殆尽,更使学生的学习苦不堪言。学生真正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阅读与理解能力自然低下。教师不仅不反省,反而一个劲儿地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能力太差,却不知始作俑者是我们自己。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了吗?阅读是一种自主性行为,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因此,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各项能力是我们现下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证明,课堂留白无疑是一种最为可行的方法。

  一、答案留白,展现个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肯于留出答案的空白,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享受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可能与我们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但自主学习的劲头却异常高涨。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这不正是教育所期待的目的吗?特别是让学生对某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辩论,而老师“引而不发,疑而不答”,则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老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

  如这样一则案例,学生在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提出:老师,我不同意作者“逆境出人才”的观点,觉得“顺境才能出人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师因势利导,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拿身边的事例和自己课内外搜集的资料进行唇枪舌剑的“厮杀”,而教师就只充当聆听者,不置一词。虽然留下了结果的空白,但就在这种留白中,学生的争辩大大拓展了课文的内涵,综合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再如《孔乙己》一文,对“孔乙己是否真的死了?”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开启学生大胆的想象,一部分学生认为肯定死了。理由是:他被打断了腿,丧失生活能力,在当时冷漠的社会现实下,没有活下来的可能。一部分则认为没死,理由是:当时社会有很多像孔乙己一样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其中肯定也有一些当官的,他可能也像范进一样遇到了“伯乐”,飞黄腾达了。此时,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具体的答案已不再重要。问题的设置已经让学生充分享有了想象创新的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必强求答案的统一,只要有理就应肯定。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又是引导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出现了偏激的或阴暗的思想,我们还是要及时加以疏导和指引的,绝不能听之任之。

  二、感悟留白,放飞思绪

  “踏花归来马蹄香”,因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而成为国画中著名的布白之作。老师讲课也应如此,在细针密线、鞭辟入理的同时,要充分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想象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如在进行课外阅读训练时,最后一道题基本上都是感悟题,不要顾忌学生答不准,考虑不全,而要给学生树立充足的信心,确信自己是可以做出标准答案的。起初,学生肯定不自信,存有疑惑。我们要试着引领学生读起来,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自然会获得真切的感受。明确了答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便被放飞,精辟的见解便会喷涌而出。这样的学思结合,才能不“罔”、不“殆”,才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感悟空间,更为学生在“学”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思”的平台。感悟留白,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语文之美,求得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只有学生的内心与课文产生了共鸣,学生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激跃学生的思绪。

  三、知识留白,余韵悠长

  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因此,我们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需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自主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实际就是在告诉我们在结束课文教学的时候善于适当地留白,从课文引申、拓展开去,鼓励学生向课外、向生活学习“语文”。

  如《威尼斯商人》一文的结尾就可以这样设下留白:你知道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吝啬鬼形象吗?你想知道他们吝啬到什么程度吗?你想了解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哪些可笑的故事吗?学生的兴趣肯定会一下子被激起,必定会一再追问,但我们要吊足学生的“胃口”:欲知详情如何,请自行阅读相关书籍。课堂虽在一片叹息声中结束,但此后的一段时间我敢保证几乎人手一本外国名著,自主学习的尽头空前高涨。知识留白,让我们看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总之,阅读教学需要留白,语文课堂更需要留白。放慢我们匆匆行进的脚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的思想挣脱束缚,迸发出智慧的灵光。让“课堂留白”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使语文教学绽放出诱人的光彩,使语文更具魅力。

  文/柴遂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