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团学活动“拉壮丁”现象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团学活动,教育,献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1 12:20
摘要:在高校中,青年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共青团员,有的甚至是党员,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有理想、有抱负。高校的共青团员组织、学生组织(以下简称团学组织),如何顺应高校改革的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党组织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如何为青年大学生服务,已经成为高校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当前大部分的高校中对于开展团学活动的初衷已经发生转变,出现了典型的“二八”现象,这种现象是指20%的青年团员参加了学校80%的团学活动。怎样调动80%的青年的活动积极性是基层团建的重要内容,本文试从基层团动力不足、团学活动专业品牌建设、当年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并提出对策,让高校团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团学活动 “拉壮丁” “二八”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8-0259-01
高校团学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不仅是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诸如团队协作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责任意识等等,同时能充实学生的业余时间,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让他们的大学生活除了学习之外还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可做。所以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归属感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团学活动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素质拓展最重要的平台,对弘扬社会主旋律、丰富青年的情感体验、教育管理服务广大青年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带给同学们的却是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其中有不少的学生不想参加这种活动,甚至有些同学谈活动色变。曾有人分析过其中的原因,认为谈活动而色变主要因为目前高校团学活动的开展中存在一个严重的“二八”现象,即20%的同学参加了80%以上的团学活动,80%的同学成为了被组织的“观众”,成为“凑人数、拉壮丁”的对象。20%的人中,主要是学生干部以及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大量的活动使他们疲于应付,影响了学习,严重影响了这部分同学对团学活动的积极性,而那些“观众”同学对很多活动兴趣不高,并未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更未从中受益,更加加深了对团学活动的厌恶情绪。因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一个活动现场台上轰轰烈烈,而台下则冷冷清清。
鉴于团学活动在同学们大学生活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因此活动还是需要继续坚持不懈的开展下去。但如果只是周而复始的重播,不但会打消20%的同学的活动积极性,而且80%的学生也难逃被“拉壮丁”的命运。当所有人都站在活动的对立面,或者迫于上级团组织的压力言不由衷的搞些活动,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形式主义的东西,不仅无法让学生充分享受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反而让他们畏惧活动,更加会削弱团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公信力。
如何破解这种困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活动的目的
有一种现实是无论活动大小,无论活动目的,先把活动现场人数凑够凑满,据说这样才有气氛,结果就是在活动现场,场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下面要么抬头窃窃私语、个聊各的;要么就是低头玩玩手机。
出现类似问题,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上级领导对活动质量的重视给举办单位带来的重重压力,二则是活动参加者对团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清晰。这两个原因里,笔者认为其中第二个原因更加突出与明显,更容易被人遗忘与忽视。根据团学活动的主要目的,笔者认为主要可分为教育学习型、寓教于乐型、服务他人型这三类。就笔者所在的高校,教育学习型的活动有如学雷锋、12.9升旗仪式等;寓教于乐型活动如辩论赛、青春风采大赛等;服务他人型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等。
在分清活动目的的基础上,高校就能根据活动主要目的有的放矢,有选择的“凑人数”。因为教育学习型的活动不仅是为了增加学生知识面,而且是专业教育所触摸不到的方面,所以此类活动可以要求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这种被迫的“凑人数”中慢慢增长知识,同时也慢慢转变同学们对这种活动的以往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的参加活动,而非单纯的去“凑人数”;对于服务他人型活动,当前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锻炼自我服务他人的意识都比较淡薄,因此此类活动更加需要同学们积极的去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我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服务他人的意识,因而这样的活动学校可以加大对凑人数的力度,让同学参与其中,再慢慢改变学生的观念,唯有让学生们认识到这样的活动并非单纯的凑人数,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学生才会主动的参与其中,“凑人数”才能变的有意义;而寓教于乐型活动,由于其本身性质就是寓教于乐,是兴趣的一种延伸。如果说高中的时候有才艺没有发挥的空间,到大学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的加入各类社团、学生组织。此类活动本应该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娱乐交流,有没有“观众”并不是那么重要,“凑人数”则完全没必要。
二、分层次办活动
高校团学活动中的“二八现象”的产生,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团学活动非常集中,结果就造成20%的同学参加了80%以上的团学活动,?大量的活动使他们疲于应付,影响了学习。而80%的人常常无所事事,除了上课之外,只有通过在寝室玩网络游戏来消磨时间。
通过分层次办活动,院团委、系分团委抓大放小,把更多的活动放在最基层的班团组织。上级团组织给予基层班团组织更多指导,以及人、财、物的配置。如此,可以有效避免二八现象的产生。20%的人不用再拼命搞活动,80%的人也能积极动起来!
三、建立学生参与活动的考核制度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学分制教学,其实在团学活动方面引入学分机制未尝不可。比如就规定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听多少讲座、参与多少活动、做几次社会实践等,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用制度的手段,强制学生去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来参与。
如重庆工商大学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4个素质拓展活动学分,主要包括品格塑造和人文陶冶类,创业演讲类,科研实验类,社会实践类,学校并组织成立素质拓展认证委员会负责学生活动学分的审核,确认,检查等工作,这样从制度上保证80%的“观众”变成了活动主体。
团学活动本应美好,本应丰富多彩,本应为学生服务。当“凑人数”、“拉壮丁”“二八现象”如影随形,破解问题势在必行,还团学活动本来面目,真正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张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