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十七年小说中爱情描写的意义及缺失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1 12:58
摘要:本文力图分析探讨十七年小说中爱情描写的现实政治意义、文本结构意义和文学史意义并揭示其缺乏浪漫性、作者情感匮乏以及爱情叙事模式单一等缺失,来重新审视十七年文学中有着微妙而又复杂意义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 小说创作 爱情描写 意义 缺失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8-0383-02
一、十七年小说中爱情描写的现实政治意义
1.爱情描写有助于英雄形象的塑造
在爱情配偶的选择方面,往往会选择英雄人物或与英雄人物相近的人物作为自己的伴侣。革命的爱情描写摒弃了人们性欲方面的选择标准,而是跃至高尚的精神世界的爱情选择。这对于塑造一个完整的,有着丰富而又高尚的感情世界和精神境界的英雄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红岩》中,江姐问华为“如果将来成瑶不肯来,你安心留在川北么?”,“华为毫不迟疑地回答:‘不爱川北的人,我绝不爱她!’”华为认为成瑶一定要有建设川北的激情和决心才有资格成为自己的爱人。
爱情描写有助于体现英雄形象成长的过程。在十七年小说中,很多革命的、劳动的英雄不是一时形成的,是在革命与劳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这种突出英雄成长过程的书写,使英雄的形象更为立体,更富有人情味。而爱情正是催化英雄形象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小说中杨沫的《青春之歌》。具有小资产阶级调子的知识分子林道静通过卢嘉川以及江华等革命同志的帮助与爱护,逐步成长成了坚定、独立的革命者。在《青春之歌》中,可以说爱情是促使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毅的女性革命者的主要催化剂,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同时也体现着林道静思想境界的转变,展现着女英雄林道静形象的形成。
2.爱情描写有助于崇高政治情感的展现
将崇高的政治情感与光明的革命前景以及乐观的精神生活传播给人民群众是十七年文学作品所承载的社会使命。如《三家巷》中,区桃受深爱的周炳的影响,参加省港大罢工,“她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却听见另外一种粗壮宏伟的声音在她的头上回旋着,像狂风一样,像暴雨一样。她听到这种声音之后,登时觉得手脚都添了力量,觉得她不是一个人,而是‘十万人’”。她对于周炳的个人的感情在革命的道路上显得渺小了,而群众对于革命胜利的热情以及对于祖国的热爱的感情在作品中得以彰显。个人爱情的描写是沟通革命(劳动)与群众的桥梁,其书写目的是为了展现崇高的政治情感。
3.爱情描写有助于作家阶级情感的抒发
爱情描写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一直处于敏感地带。十七年的文艺工作者们都尽其可能深入生活,培养无产阶级的阶级感情,力图在文本中得以抒发,来拥护当时的文艺政策。而爱情描写能够从侧面塑造英雄形象,充分表现以“小情”见“大情”的崇高政治情感的功效,成为了作者在文本中抒发自我的无产阶级情感,表明阶级立场的有效工具。赵树理的《三里湾》中,作者通过写范灵芝在有翼和玉生之间抛弃了知识分子而选择了缺乏文化知识,却敢于创造,有着纯朴的农民阶级特点的玉生,来表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阶级立场,抒发其阶级情感。
二、十七年小说中爱情描写的文本结构意义
爱情的“同一”结局设置,有助于提升作品思想价值。在十七年的小说中创作中,作家们在爱情描写中,显现出结局“同一”化趋向。大部分作家们将小说的结局设置为“大团圆”,而爱情的“团圆”是“大团圆”结局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林海雪原》中少剑波与白茹的爱情“团圆”,《小巷深处》徐文霞与张俊的“团圆”无不给读者带来了工作和生活的希望。
作者们设置爱情描写,能够产生趣味效应,吸引读者阅读。在十七年的小说中,作家们在政策的规范下,几乎都书写以革命或者劳动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本着“从生活出发”的态度去“还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等历史事件,大量书写战争情节,书写英雄事迹。在宏大叙事中增添爱情描写的设置,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通过爱情描写,能够使作品展现更高层次的政治情感,从而激励读者,培养读者的政治热情。
爱情描写的设置有助于串联人物关系和情节,使文本结构更加紧凑。爱情描写串联人物关系,使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更为复杂,通常表现为有着爱情选择的“多角恋爱”情节设置,这种设置不仅表现出曲折的情节,增加可读性和趣味性,也从另一个侧面使革命者之间的情谊可通过爱情的叙述表现出来。
三、十七年小说中爱情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十七年经典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实现了对古典的、民族的小说写作的传承。作家以传奇式的写法以及紧凑的叙事结构完成对革命战争的描述,同时刻画?“英雄佳偶”式的爱情塑造英雄人物以及插入诗歌等古典元素来接近古典的小说的写作方法。以《林海雪原》为例,曲波设置了“侠情小说”式的主人公——少剑波,他类似于英雄传奇中的“儒将”,漂亮、聪明、儒雅,几乎是传统才子的翻版。与此同时,作者也设置了年轻、纯洁、美丽又温顺、贤惠的“小白鸽”形象。从而,在艺术形象上以女人的纤弱映衬出了男人的强悍和伟岸。另外,小说中也夹入了古典诗词进行抒情,在大破威虎山之后,“少剑波雪乡抒怀”:“万马军中一小丫,颜似露润月季花。体灵比鸟鸟亦笨,歌声赛琴琴声哑。双目神动似能语,垂髫散涌瀑布发。她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是晨曦仙女散彩霞。……”本来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被作者用入写作,凸显了“才子”少剑波的形象,同时也将不能言语出的情感意境以诗词的形式抒发了出来。
近些年来,电视、电影荧幕上大量出现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影视剧。《乌龙山剿匪记》、《亮剑》、《雪豹》等电视剧更是受到观众的好评,其中出现的爱情演绎继承了十七年时期大量出现的小说中的爱情,《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等翻拍影视剧作品甚至将小说中的情节再度还原在观众面前。英雄配偶的选择、英雄的成长、政治感情的抒发以及爱情的“大团圆”结局等都显现出了十七年小说的影子。十七年小说的爱情描写已不仅仅是局限于文本的文字,它已形成了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仅影响着当时的社会,也同样影响着现在的社会。十七年小说的爱情描写所呈现出的状态及其积极意义,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四、十七年小说中爱情描写的缺失
1.爱情浪漫性的缺失
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爱情描写只是革命描写的陪衬与点缀。在通篇都是纯洁的革命感情的作品中,爱情的描写缺少了其自然应有的浪漫性,而多了几分理性与超然。如《创业史》第一部中,面对改霞的爱情的表示时,梁生宝的理性战胜了感情,原本应展现出的浪漫的爱情表白,被具有崇高工作精神的生宝拒绝了,在工作与爱情之间,梁生宝选择了工作。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英雄已被化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符号,被看作“神”一样的存在。爱情在被政治纯化的同时,却丧失了其本真的性欲和浪漫性色彩。十七年小说中展现出的爱情已几乎可以和政治感情或同志情谊划上等号,已与我们现在口中所说的本真的“爱情”不同,它只能是在政治外衣包裹下的一种“伪爱情”。
2.作者个人情感的匮乏
十七年文学所承载的任务要求作家们创作出符合政策要求,能够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的作品。那么,其中的爱情描写也便成为了作家“外向”地书写政治的一大工具。十七年作家书写的爱情,其中饱含着“浓厚”的对于革命的热爱,对于无产阶级的崇拜,作家的个人情感的流露被大大减弱了。如运用现代小说的自传性写法写作的《青春之歌》、《红豆》,便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调子。
3.爱情叙事模式单一
由于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的个人情感的匮乏,他们极力使爱情描写在叙述上接近当时的“优秀”作品,表达高尚的政治情感,致使十七年小说的爱情描写中,呈现出单一化态势。如十七年小说中普遍的男女英雄的结合。上文提及,英雄选择配偶的标准在于其是否也有着一致的革命理想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而当革命工作与爱情团圆产生冲突时,英雄们总是会抛下个人的幸福去谋求群众的幸福。而反面人物是得不到幸福的爱情的,如《创业史》中的堕落的素芳是得不到梁生宝的爱情的,《三家巷》中陈文婷也没有真正得到周炳的心,《红豆》中的齐虹只能受到江玫的鄙视与唾弃……这种固定情节的设置,产生了一种审美上的僵化,使作品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失去了本应有的新鲜感。也使十七年的作家在创作的领域,陷入了写作僵化的困境。
五、结语
在十七年这个特殊的时期,文学成为了普及政治,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在这个文学与政治高度一体化的时代,十七年小说中的爱情描写沾染了政治的气息,成为了作家书写政治的工具。在文学作品中,爱情对象的选择、英雄形象在爱情引导下中成长,从侧面塑造了一个个有勇有谋,有着崇高革命理想的英雄形象。从爱情描写这中个人的“小情”出发,展示英雄人物的“大情”——崇高的爱国情感,将党和政府倡导的将积极向上的政治情感普及至社会和群众间的政策在文本中体露无疑。作家同时借助描写无产阶级的爱情,令英雄人物选择工人阶级以及物产阶级的爱情来展现其阶级情感,远离“小资产阶级”的论调。另外,爱情描写的“同一”结局设置,使作品的思想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并且也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普及政治情感的作用,由其展开的情节能够串联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作者本身的个人自然情感的匮乏,便使作品中的爱情缺乏浪漫性及自由性,最终成为作者阶级感情的抒发园地。
缺少“异端”的十七年小说爱情描写在今天的读者中是否还存在“接受”的价值呢?毋庸置疑,十七年的爱情描写已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尽管在特定的时代下,“微妙而又复杂”的爱情,正是时代的真实写照。十七年时期的社会需要这样的“爱情”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激励群众,群众需要这样的“爱情”来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给他们以生活的信心。这种英雄与英雄相恋,表达崇高革命情感的“爱情”已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分。反观现在所谓的十七年经典小说中所展现出的爱情描写,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不也正是在政治规范下的“微妙的”英雄的革命恋爱么?荧幕上所翻拍的革命经典之所以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也正是因为这种革命的恋爱,包括其在文学层面上的缺失都已成为了现在大众价值体系的一部分。面对十七年的小说中的爱情描写,还需要不断重读,不断分析并不断从新的角度发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余岱宗,革命的想象:战争与爱情的叙事修辞[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王涘海,“十七年文学”爱情叙事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消解[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
李镇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