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在高校,一个好的辅导员会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加以影响并引导,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就是对学生无形却有效的教育。辅导员如果以身作则,那么其本身良好的榜样力量将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其行为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影响似有意似无意,却能比正面的言语说教取得更好的效果,更容易让学生去模仿接受,成效显著。

  在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传授基础知识,一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训练。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于指引大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

  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往往把自己定位成管理者,并不把自己当成教育者。辅导员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放弃“教育”的角色,以日常行为和活动的管理工作来代替教育的职能,以致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对付突发事件和违规行为的管理者角色。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由此从“人”转到“事”,从对人的精神感化转化到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教育职能让位于管理职能,人文关怀也无从谈起。

  辅导员虽然是双重身份,但往往“重管理、轻教育”。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常规工作,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涵盖了学生生活、学习、情感、奖、贷、助及紧急事件处理等等。这些常规性的管理工作本身就占用辅导员大量时间和精力。另外,当前高校已进入独生子女大学生时代,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生活自理、行为处事和心态调整等方面对辅导员的依赖心理非常明显,加之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淡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缺位,使得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大量的琐事、杂事和小事占用了辅导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工作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反而被弱化。

  辅导员作为管理者,往往以“禁止、防堵”作为工作出发点,通过强化纪律教育和严格的管理来保证学校秩序的运行和稳定。但这种被动式的管理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在辅导员和学生间产生隔阂,影响师生的正常交流,学生存在对抗性心理也就在所难免了。作为学生的管理者,辅导员总是把学生当作被管理的对象,以此来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和表达权,不能充分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管理者总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消极防范的对象[2]。

  二、高校学生现状

  由于经年累月的应试教育,学生往往被来自教育系统、父母、社会、传统观念及当下思潮给自己带来的期望而获得一种思维方式。比如父母费了很多心血才换来自己读大学的机会,所以自己必须以非常优异的专业学习成绩才能回报父母。然而,自己可能对目前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找不到热情,但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专业有兴趣。在外界不同方面的期望的冲突以及与内心真实渴望的不协调时候,如果学生并没有通过寻求外部的帮助或者不同的渠道去解决这个不协调,而且持续把这种不协调回避或者忽略的话,我们称这类学生处于迷茫状态。

  相对于迷茫状态,学生会进一步通过寻求外部的帮助来反省自己和观察世界,从而去摸索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道路。但无论如何,相比于第一种状态,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更加愿意学习和接受新的事物,可能会不断挑战自己以前所接受的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假设”和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但由于还在摸索当中,时而对自己做出的判断还会怀疑,尤其是当聆听到所谓更加权威或者年长者的教导之后。

  部分的大学生开始从大二、大三进入摸索状态,后知后觉的学生可能到研究生或者毕业后才开始进入摸索状态。在经历过一段摸索期之后,在面临着人生一些重要选择的关头,比如进入毕业年级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给自己的摸索期下一个结论。我决定要考研、找工作还是出国。不论这个结论是否能够让自己心服口服,但大部分情况下,迫于现实的紧迫,学生必须给自己的未来做出一个判断,否则会贻误战机从而在竞争中失去机会。

  但客观来说,学生在选择毕业出路的时候,信息大部分是不对称的。多数情况下,学生并没有机会先读过一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并没有机会去公司工作较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机会到国外亲身感受海外的教育。凭借自己通过力所能及所获得的信息,学生会做出一个“在当下”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一个选择。并且,迫于竞争的压力,学生还会不断强化自己对这个选择的必要性的认同,从而更加投入到考研、找工作或者出国读书考试的竞争当中。

  但事实发现,很多学生在实现了其既定目标,根据其定式思维进入了人生的下一站的时候,其现实离自己的期望还差得很远。可能是目前的公司,并不像自己想象中有那么好的文化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可能是发现自己原来不适合继续作学术,做研究。可能是发现所谓的研究生文凭、海归文凭并没能给自己镀上多少金子。在这些学生中,除了少部分人会持续摸索新的途径来突破自我,很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社会、年龄增长的压力将将慢慢习惯这种现实与自己期望的差距,并减少自己的期望,从而把目标放在日常的琐事而庸于现状[3]。

  三、要以自身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成长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重任,因此,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思想引导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指导教师,他们始终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与大学生联系最为密切,因此最为熟悉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高校辅导员中大多是年轻教师,和大学生的年龄、社会认知等比较接近,从而较为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可和信赖。另外,辅导员有着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能够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工作态度等影响学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社会观、价值观,为未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奠定基础[4]。

  在学校,辅导员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要想发挥辅导员自身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就必须要求辅导员自身严于律己,本身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治学方法和合适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与方法[5]。辅导员必须在生活和工作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更要以身作则,尽管工作是辛苦的,生活是清贫的,但也决不可丧失志向,改变人格,丢掉气节;要有一颗跳动滚烫的充满青春朝气的火热之心,要有一种扎扎实实的工作行动,要有一种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生活作风,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使学生也认识到:这样的人生是美妙的。从而形成他们的有社会价值的人生观,再由此价值观出发去塑造他们讲究社会价值的人生。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机电与信息工程系)

  辛裕 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