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新视角——通过提高学生的“希望”水平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学习成绩,学生
  • 发布时间:2014-12-02 15:34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希望”[1]。希望是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的动力状态,包括意愿动力和路径两部分。大量研究表明希望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基于国外研究的基础,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还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希望”水平。提高“希望”水平的具体方法可以从学生的目标、意愿动力、路径及教育者自身等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希望 意愿动力 路径 学习成绩

  1 前言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希望”这个因素。Snyder 等最先开始系统地研究“希望”,他把希望比喻成是我们思维中的“彩虹”,给我们精神寄托并使我们想象美好事物。他将希望定义为基于意愿动力和路径相互作用的成功感受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包含两个成分:一是路径思维,即个体认识到自己能够寻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二是动力思维,即个体认识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毅力和决心。[2]这两个成分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但并非同义词。

  2 希望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Snyder 等人的研究表明希望与学生的智力并没有显著相关,但是与其学业成绩具有正向的、可靠的相关。[3]他们的研究发现:希望水平高的学生在失败时通常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并不会因为这次的失败而否定自己,变得意志消沉,他们能够及时的调整归因,认为失败的原因并非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是学习方法不正确或者缺乏努力,那么下次他们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会吸取上次的经验教训,寻找更为正确的方法或者加倍努力。

  高希望学生学术和社会能力更高,与问题解决能力、实际学术成就、创造性都有显著正相关。高希望学生和低希望学生都能成功实现其目标,只是高希望学生设立的目标更高,而实际上他们也能够实现这些更高的目标,这样就导致了高希望者比低希望者成就更高。

  高希望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也更高。他们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快乐,满意自己当前的表现,即使失败,也能调整好自己心态,寻找其他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而低希望学生在比赛或测验时,往往内心非常焦虑,生怕自己会失败。当失败时,则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很没用,总是比别人差,进而意志消沉,难以释怀。[4]

  3 提高学生希望水平的方法

  3.1 帮助学生设立目标。①设立目标。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自身特点,并且最好是学生自己内部的目标,而非教师或者家长强加的。对设立的目标划分清晰的等级。将一个大的、长远的目标划分为多个不同等级的子目标,在不同时间段内逐步地实现,在完成各个子目标后,学生们不断受到强化,自信心和积极性会随之增强,有利于完成长远目标。②鼓励学生先建立具体、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抽象、空洞的目标难以实现,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相反,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在什么阶段该做什么,有计划的去实现目标。③将个人的目标转变成集体目标。“希望”可以由一个人影响到他人,当学生们的目标相互联系时,便形成了整个集体的共同目标,共同目标的形成又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希望”,增强实现目标的动力,同时成员间相互探讨,产生更多的实现目标的路径。

  3.2 帮助学生发展“路径思维”。“希望”理论中提到的路径可以体现在“我能够找到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内心对话中。它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计划和路径图,透过这种心理能力,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或者多个有效的方法去达成目标,指引个体实现目标的内心计划或路径图。路径思维涉及个体的一种信念,即个体相信自己能够产生达到渴望目标的心理路线或路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路径思维”,要向学生不断强调解决同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尝试寻找多种途径来解决,并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培养。

  3.3 帮助学生增强他们的“意愿动力”。希望理论中所说的“意愿动力”是指激发并维持个体采用各种“路径”去实现目标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意愿动力可以让学生写有关自我对话的日记,从日记中可以判断他们内部对话的意愿动力高低程度。要求低意愿动力的学生采用更加积极、更加有活力的想法,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断地训练,达到自动化程度。还可通过树立榜样、介绍成功经验等方法,让学生们深刻领悟“意愿动力”所带来的帮助。

  3.4 教育者要形成坚定、公正、一致的做事风格。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会得到尊重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会受到批评的,儿童的“希望”特质就是在这样一致的信任氛围中慢慢培养起来的。除此之外,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者,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因此,除了提高学生自身的希望水平外,还可以从提高教师、家长希望水平这条途径来影响孩子的“希望”。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希望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成绩还可从提高学生的“希望”水平着手。目前对于“希望”的研究还非常缺乏,本文仍是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初步探索,还有待更有经验的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2 C.R.Snyder.Hope Theory Measurements and Applications to School Psychology.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3,18(2):122~139

  3 田莉娟.中学生希望特质的评定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4 李艳平.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王磊 肖林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