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学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文言文,自主阅读,教学
  • 发布时间:2014-12-02 15:40

  〔摘要〕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处于最佳的能动状态,多读、多思、多练,从而使教与学结合,主导与主体结合,变学生“学会”为“会学”,这样才能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 兴趣 自主阅读 归类 课内与课外拓展

  文言文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应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它的特殊性。文言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在词义、句子构造等方面,与今天的语言有着不小的差异,学生学起来遇到的困难较多。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搞好文言文教学呢?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的难度非常大,如果不好好引导,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刚开始学习,我们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初中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内容的学习都不是问题。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学习,享受文言文学习带来的乐趣呢?其实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最为重要,在充分研究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让学生喜欢上古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可以利用一些成语的由来导入,还可以利用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引入等等。入选教材的每篇文言文,都有其写作背景,教学时,可以将背景中的作者身世、遭遇等,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

  2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笔者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啰里啰嗦,能给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初中学生。因为他们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或课外参考书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

  3 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会有差距。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对内涵的深切感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会感到杜甫很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想象一下再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于是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被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4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

  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所要传达的声音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毫无关系,否则我们不会通过文字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身上透视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甚至看到整个民族的症结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和反复做题的层面上,而应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层意义上面。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古文学习不只是学会一些文言词语,而是要发现古人的生活情趣,与今人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向课内纵深拓展,向课外横向延伸,在广泛涉足前期积累的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增添了课堂的厚实感。

  总之,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需要的是理性的反思、睿智的思考。只有让学生在散发着文字、文辞、文章、文学、文化魅力的文言文中感到语文的有情、有趣、有用、有味,才能让学生翱翔于文言文这片灿烂的天空中。

  李桂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