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月亮情结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文化,月亮
  • 发布时间:2014-12-03 09:18

  〔摘要〕“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的不只是江上那一轮兀自阴晴圆缺的月亮,代代人生,绵绵文化,月亮情结,永世未绝。这美丽浪漫又略带伤感的情结,生动着中国文化,皎洁着中国人的情怀和精神故园。

  〔关键词〕月亮情结 中国文化 传统体现

  中国人对于月亮的感受是极其复杂的,几千年来人们对月亮的认知弥漫成一片皎洁的月光,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情结。

  1 月亮情结的源起

  中国人对月亮的认识分为“浅层次精神印象”和“深层次精神印象”,简言之就是指“内容印象”与“思想共鸣”,它们反应在中国月亮的两种形象上———“传奇形象”与“文字形象”。

  “浅层次精神印象”,即对月亮单纯直白的内容印象。中国人对月亮的“内容印象”是中国月亮的“传奇形象”,其原型来源于上古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月殿嫦娥”。嫦娥服药后托身于月,获得永生,虽然她的永生远离人间、寂寞难奈,但毕竟是成为永恒存在的结果。这上古神话的内容显然是讲月亮有死而复生的永恒能力,“死则又育”、不死药之类的观念名目,是原始初民对月光的明暗观察而作出的富有永久意味的解释,它表现了宇宙生命的永恒性,反应出对人类生命短暂的悲剧意识。

  “深层次精神印象”,即“思想共鸣”,我们平时说的“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就是对作者描绘的某一事物进行“深层次精神印象”的理解。中国人对月亮“深层次精神印象”堆叠起来构成了中国月亮的“文字形象”。

  月亮的“文字形象”集中于“诗歌形象”,其原型源于《诗经》中《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首诗情调幽隽可爱,表现了青年男子对所爱慕的女性的崇高赞美和深深怀念,也表现了不见所爱之人的一种忧愁,这里首次将月亮与佳人相联系,两相映衬,月亮更加皎洁,佳人更加妩媚,形成了月亮———女人的“月出皎兮”原型模式,“月出皎兮”的象征意义,由此初次出现在文学活动中,《诗经》中的月亮从一开始就染上了女人的色彩。《陈风》之后,宋玉紧随,他在《神女赋》中用明月喻神女之美:“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而在《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孟冬寒气至》这两首都与忧愁相连,思人长夜难眠起望星空,月之圆缺自然而然引起主人公对人生别离的慨叹。可见早在那时人们就已感受月夜,赋予月夜以忧愁的原始感情,从而使月亮成为一个富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这也是思妇“睹月思人”模式的开端。

  由此月亮已经成为一个艺术符号,它已经成为一个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反复出现并因此引发出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象。

  2 月亮情结形成原因的破解

  古人为什么对月亮情有独钟呢?推究起来,大致原因有四:一是因为月亮是离人类最近的天体,人们十分关注它;二是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上弦、下弦、月亏、月满、月蚀、月晕等)引来人们好奇;三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四是古代文人常常为了功名或生计,背井离乡,辛苦辗转,所以特别向往“圆”的事物,于是以月寄情,抒发感想。所以,咏月的诗词就多起来了。

  民俗学的解释就是中国人向来有“月亮崇拜”,这是一个美好的传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方励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破解———月光易触动人体的“传感器”。他说人体就是由很多个传感器组成的,眼球是光学传感器,耳朵是声学传感器,舌头和鼻子是化学传感器,皮肤和四肢是机械传感器。而这些所有的传感器中,光学传感是最容易带来情绪和感觉的。而月亮就是一种光源,它的光谱与日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月光是日光的反射光,能量要弱得多,它是冷光,阴柔,不刺眼。月光和日光的区别,就好像烛光与白炽灯的区别,烛光会让人有很多情绪,所以我们会有烛光晚餐。其实,并非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人类的情绪是共通的,但中国却以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把对月亮的追问延续到了现在。

  3 月亮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

  我们不妨按照历史年代,来梳理一下月亮在文学作品中的“跳跃”特征。《诗经》中,月亮被纳入女性王国而成为了女性的表征。自“月出皎兮”始,天边明月就和淑女佼人结下了难解情缘。月亮常常是美人的代名词,用月亮来象征美人是最原始的手法,也是最一般的意义。汉时的月光多而不精,然而有两首一定要提,是《古诗十九首》里的《明月皎月夜》和《明月何皎皎》,到三国魏晋时,月亮诗多了些,月亮的寓意也有所拓展。举例来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短歌行》),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这里的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说是诗人朗朗心胸的象征。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丕《杂诗二首》),这首诗意境与《明月何皎皎》明显相似的,借月怀人。清露坠秦辉,明月一何朗。(陆机《赴洛道中作二首》),诗中的明月已经具有去国怀乡的感受。到了隋朝,诗中虽说出现的月亮很少,但是隋诗以美景抒幽情的特点,却为唐朝诗歌的高峰奠定了道路。历史行进到了光彩夺目的唐朝,盛唐气象,催生出诗歌的巅峰,月亮诗也一下子横空出世,出现了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巨匠,他们给了月亮以复杂的形象与寓意,确定了借月亮思乡怀人、表达孤独寂寞、抒写高洁情怀的固定内涵。此后,月亮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重要得确凿无疑。

  “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的不只是江上那一轮兀自阴晴圆缺的月亮,代代人生,绵绵文化,月亮情结,永世未绝。这美丽浪漫又略带伤感的情结,生动着中国文化,皎洁着中国人的情怀和精神故园。

  参考文献

  1 陈子展.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

  2 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3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