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之灵魂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师德,教育
  • 发布时间:2015-02-13 12:57

  为了保证基础教育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国家教育部重新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事实也是这样:要使学校工作正常地全面地开展,要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关键在于具有良好道德规范的教师。人们赞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由于她肩负着“培养人才,塑造灵魂”的重任。如何无愧于这神圣的使命,这就不容置疑地涉及到教师的师德。

  因此,我认为:“师德———教之灵魂!”现就教师道德谈一些窥管之见。

  1 师德的内涵及其作用

  师德的内涵我以为是:“敬业、兢业、精业、勤业;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富有爱心。”

  1.1 敬业、勤业。

  这既是师德的前提,也是师德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认真备课、上课、辅导、批改,这些繁琐的工作,只有在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兢业、精业、勤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思想支配下,才能很好地完成。否则就会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干一天工作养一天心。这种工作态度,既愧对父母的培养,又愧对自己的良心,更愧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2 兢业。

  兢业就要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师德的根本所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汉代思想家杨雄在《法言》中也告诫过我们:“师者,人之楷模也。”

  要真正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应该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高雅的形象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只有在自己的一切行为举止中,以身作则地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说服学生,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行重于言”、“身教重于言教”。

  1.3 精业。

  这必然要求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它是师德的具体要求,也是师德的现实体现。现在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有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时时更新自己内在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1.4 “爱生”。

  毫无疑问,“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更是师德的落脚点。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一种排除私心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高尚纯洁的爱,才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前途,对学生一生负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对他们做到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信任。做到严慈相济、情理结合,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自由地得到发展。

  1.5 教书育人———既做经师又做人师。

  “教书育人”是师德的目标,也是师德的根本。古代经典文选《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了“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提出教师要有两种人格,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什么是经师,什么是人师?按古代的说法,经师:研究或传授儒家经典的学者;人师:教人如何做人的师表。也就是指教授经典学术的学者和培养人才品德的老师;按现代的说法,经师教学问,人师教做人;经师重能力,人师重品行。

  而《资治通鉴》中强调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这说明,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因而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这也说明了“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

  二十一世纪,国家需要教师能做“经师与人师同求”。这样的教师,才能不仅教学生学问,同时教学生做人;这样的教师,才能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2 师德的实践

  明确了师德的内涵,也明确了师德的重要作用,我们作为教师就理应努力实践师德,让“师德”这个灵魂,完全附着在自己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

  首先,我们要“更新知识,汇渠成渊。”

  明代大学者张岱是绍兴人。他在《夜航船序》里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乘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威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言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天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仡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知识的优势使自卑的和尚顿时高傲起来。士子被和尚奚落实在可笑,但我们教师则不然,知识的贫乏那不仅仅是被取笑而已,更为严重的是———误人子弟,扼杀人才。

  尽管你是合格学历的教师,随着现代科技的兴猛发展,新的知识也就时时冲撞着我们。作为教师,既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更要熟悉该学科的外延知识,扩大知识的涵盖面,努力在教育教学中做到绰绰有余。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从当今知识社会来说,一桶水已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然需要的是“长流水”。只有“细水长流”,才能“汇渠成渊”。毫无疑问,只有教师知识的渊博,功底的坚实,手法的灵活,临场才能“成竹在胸”、引人入胜;学生才会爱学、乐学、善学、好学,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德国著名学者第斯多惠指出:“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使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除了不断汲取知识营养以外,还要虚心、诚恳地向能者学习,不断研究教学规律,时时总结教学经验。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严谨治学,真正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其次,我们要“深爱学生,爱里含罚,罚含深情。”

  现代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感情,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今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应该是“朋友型”的关系。“爱”应该是师生情感的催化剂,但我认为“爱”并非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做、去闯;去尝试、去创新。前者的爱,是学生把你当父亲(或母亲)看,而后者的爱,则是学生认为“我长大了,老师把我当大人看,当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责任感的人看。”由此必然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愉悦感。

  当然,小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时常会遇到甚至会做些淘气的事情,作为教师切忌武断。在“朋友型”关系的基础上,在完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分析利弊,教给他们改正的途径和方法。必要时还要加些“惩罚”。法国著名学者卢梭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因此,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之以心”的诚爱之基础上,从而真正达到“导之以行”之目的。

  再次、我们要“心有大局,合作共赢,乐于创新”。任何单位的人,都必须顾大局,识大体,才能做好工作。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显得极为重要。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一所学校中,如果有一块“三角石头”,那么这所学校就很难有平和舒畅的教学环境,因此也就很难开展工作了。诸如上情不能很好下达;任务不能很好落实;干群关系不能完全融洽;同事间弄得人人自危,工作无法布置,更不能协调发展。这样势必影响教师对事业的进取性和创新精神。我认为,“顾大局、识大体;求创新、谋共赢”应是教师最起码的素养。只有每个教师顾大局、识大体、谋共赢、求创新,才能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从而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这样,即使偶有意见,也会“化干戈为玉帛”,使学校工作真正做到健康、稳步、发展、创新,全体教师合作共赢。

  其四、提高道德,加强修养。

  教师的思想、行为、品德,每时每刻都在感染、影响、熏陶着学生。要塑造健康灵魂,应该先从自己做起。作为教师,应明知“身教在先,言教在后就”,特别是要做到:理想、信念、道德、审美、兴趣、爱好诸多方面的修养的完美统一,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这样,才能保证点燃心灵火花,才能真正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综上所述,师德是振兴教育的关键。打铁先要本身硬。为了无愧于我们的民族,无愧于我们的党,无愧于我们的下一代,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此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喻光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