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画”中创造 在“说”中发展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分享阅读,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2-13 13:04

  ——小议《分享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绘画是幼儿的第二种语言,孩子们在掌握书面文字表达之前,更多的是运用美术形式,借助线条、符号、色彩,描述离奇古怪的白日梦和幻想。《分享阅读》教学与绘画的结合,是我园开展课题活动的新的尝试,如何将《分享阅读》教学与绘画活动相结合,如何帮助孩子在绘画创作中学习表述,发展幼儿的语言,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策略:

  1 从“图”入手,让孩子会说

  1.1 从读本入手,提高幼儿观察、想象及表达

  幼儿喜欢看图文并茂或以图为主的儿童读物,我们就从读本的图画入手,帮助幼儿在看图、说图、读图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理解和描述画面,使幼儿会看、能想、敢说,从而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跳跃性,阅读时常常一会儿看这儿,一会儿看那儿,一会儿翻中间,一会儿又翻到前面。教师在指导幼儿看大读本时,应重点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每一幅图,理清思路。教师可根据图中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孩子有序观察。

  案例(1)

  在分享阅读活动《滚皮球表演》中,教师以马戏表演为话题开展分享交流,请幼儿讲一个自己看过的马戏表演节目,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封面,说说今天的马戏表演会是什么?并预测会有谁来表演怎样的滚皮球节目?接着引导幼儿逐页读图,让幼儿说说谁来表演了,它是怎样上台的,皮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幼儿自然地掌握了“滚”“爬”“跑”“跳”“飞”的含义和用法,并在讲述中准确地运用。通过有效指导和相互交流、讨论,让幼儿了解画面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上页与下页、图内与图外的联系,最后,教师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作品内容如:你能用一个动作表演狗熊是怎样上台的吗?等,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体味作品蕴含的美好意境,从而帮助幼儿实现从图———口语———文字的顺利转换。

  1.2 多彩的墙壁和丰富的图书

  兴趣与需要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动力。新《纲要》强调幼儿园的空间设施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在墙壁上以潜在的间接方式和注意,逐步引导幼儿的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我们教师常常把墙壁的活动环境布置得高高的,个子小小的幼儿不仅要仰视而且看得非常吃力,所以,幼儿干脆不关注墙壁内容的变化,也没有真正与墙壁进行互动。如今,为了更好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墙壁之间发生积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墙壁,我们必须将所有的墙壁布置与幼儿的视线平行,成为真正的应答环境。

  案例(2)

  在《分享阅读》活动《一封信的旅行》中,我们在走廊墙壁上贴上了一个信封,上面有邮票、收信人、寄信人以及邮戳等,还贴上了明信片、信纸,在信纸上写上我们大(2)班老师给班上小朋友的一封信,这样信的格式一目了然。活动后,我们又将孩子们自己设计的邮票贴在一起,一个由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完成的主题墙跃然而出,孩子们常常驻留于前,悄声对话,指指点点,从漠不关心到成为幼儿互相交流的小窗口。

  幼儿喜欢形象生动诙谐、色彩明快活动,情节有趣的图书。优秀的儿童读物一般具有扣人心弦和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读这样的书,可以使幼儿想象力得以激发构造出一个有趣的想象世界。大班幼儿对世界事物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的分析、推理等能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因此,我们为幼儿收集了多样主题,构图丰满,线索丰富、单幅画面之间关系紧密,提供给幼儿更多分析、推理和想象的空间,加深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获取知识和经验。

  案例(3)

  我们与家长一起收集了许多较优秀的读物,放置图书区,幼儿可利用自由活动时间去进行阅读,如系列故事《笨狼的故事》,它设计了一些找不同,笨狼做游戏、笨狼走迷宫、笨狼学画画、笨狼做手工等内容,幼儿可以在一次次的动手动脑中获得惊喜;再如,教育经典系列故事安徒生童话中,《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美人鱼》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情节深深吸引幼儿,给我班幼儿的阅读提供了足够的提升,一些准确而又优秀的词汇逐步从幼儿嘴中蹦出,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也丰富了词汇。

  2 以“听”辅助,听说结合

  幼儿最初的阅读主要依赖于父母或教师,他们总喜欢拿着故事书缠着大人讲故事。对于幼儿来说,用“耳”读书,比起用“眼”阅读更为直接,所以我们将分享阅读活动、教学作品、听赏活动相结合,每天安排15—20分钟,组织幼儿听赏优秀文学作品,增大信息量,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

  首先,让幼儿听教师朗诵。教师在读新读本时,可以故意把故事的顺序读错或漏读,让幼儿纠正;在朗读新读本时,可在只读一半,让幼儿猜想接下来的情节或结尾,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同时使阅读成为一种探索活动,培养幼儿的预测能力。

  其次,让幼儿听同伴朗读,幼儿天生就好表现,每日让几位幼儿轮流当“小老师”,在小朋友面前朗读自己已经学会的读物,故事等文学作品,而在听同伴说的时候,幼儿也会特别认真,关注,从而既调动了幼儿听说的积极性,又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案例(4)

  我们经常在静活动时间里或在孩子入睡前将一些故事磁带放给孩子们听,时间长了,幼儿都会跟着讲了。许多的故事如《美人鱼》、《白雪公主》、《豌豆公主》等,孩子们百听不厌,故事间的音乐孩子们会拍手打节奏,故事中的语言孩子们会在平时运用,故事发展的起伏牵动孩子们的心,孩子们爱上了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再如读本《豆豆和大黄狗》教学中,我们重点将豆豆的表情制成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其变化。然后在阅读中,教师故意在词语“急急忙忙”、“慌慌张张”、“满头大汗”、“眼泪汪汪”、“高高兴兴”处漏读,孩子们会着急地将词语说出来,这样,幼儿就很自然地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义,并懂得在什么时候运用比较恰当。

  3 在给“画”中创造,在“说”中发展

  3.1 跟“画”结合,让幼儿能创造

  我们结合分享阅读活动,开展了系列相关的绘画活动,如画故事,就是把自己熟悉的读本故事画出来,再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自己画的故事与读本的故事一样吗?什么地方有变化?帮助幼儿去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不同。又如让幼儿续编读本故事或仿编读本中的句式,并将之画出来。

  案例(5)

  在读本《我喜欢》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幼儿对句型“Χ来Χ去”进行仿编,然后再把仿编的句子画出来。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纷纷以丰富的想象创编出与生活相关的句子,如:“我喜欢把汽车开来开去”、“我喜欢把扇子扇来扇去”、“我喜欢在游泳池里游来游去”、“我喜欢把自行车蹬来蹬去”…并画出美丽的图画。教学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3.2 以“赏”为重,促幼儿能表达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忽略作品欣赏或评价这一环节,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了评价这一环节的重要性。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将幼儿的作品展示于活动区的墙壁上,孩子们可以随时欣赏,作出评价。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口语与画面语言、书面语言的关系,更加激发幼儿阅读的欲望,培养了其学习的自信心。孩子们在向同伴、父母讲述作品内容、同伴间对作品的评价中变得能说会道,发展口语表达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家长、教师之间的互动,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案例(6)

  在读本《等待花儿开》的教学中,我们以《我长大了》为绘画内容,孩子们快乐地把自己的理想描绘于纸上,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交头接耳,互相询问好朋友:“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当作品展出时,孩子们开心地评论:“为什么你画的自己有胡子?”“因为我长大了以后就会长胡子呀!”小朋友们哈哈大笑起来……离园时,家长和孩子一起欣赏作品,家长们深深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所惊讶:“真没有想到我的孩子会有这么远大的理想,并且会想得那么大胆,那么周全。”

  《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与美术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尝试,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阅读并不是让孩子多认识几个字或多看几本故事书,而是让幼儿在丰富、生动、有趣、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运用绘画、文字、想象等形式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在“画”中创造,在“说”中发展,多种教育策略的运用,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让幼儿充分体验阅读的快乐,帮助幼儿向自主阅读迈进了一大步!

  吴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