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的培养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小学低年级,音乐,审美
  • 发布时间:2015-02-13 14:23

  音乐审美兴趣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少年儿童正处于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的敏感期,他们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的捕捉性,喜欢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小学低年级音乐教材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年级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我想针对目前音乐教学的现状,谈自己的几点认识、起到抛砖引玉、推动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目的。

  1 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在心理学中所谓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映像。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虽然可闻不可见,但因其是自然的产物,与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反应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当我们听到一种声音时,总是能造成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存在的综合反应,即在声音的刺激下,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所以,在音乐欣赏这一重要教学内容上,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事,并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这在认识上是错误的,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快感的,其中包含了生理快感的成分。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感情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2 拓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辩”这就是说,一个人喜欢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小学音乐教学富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

  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兴趣。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家的。”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欢外国歌曲和乐曲。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3 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低年级的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弱,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却特别强。音乐老师应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德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高尚情操。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审美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施春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