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灾害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新课程,地理,教学,灾害意识
  • 发布时间:2015-02-13 14:02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灾害教育是21世纪的热点问题,是解决灾害问题的最基本的措施和手段,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目前,不管是灾害的发生频率、种类,还是灾害造成的损失,甚至人员的伤亡都有增大增多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及生态环境恶化。而人类对灾害的认识不够、宣传教育及避灾措施不力也是损失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我国高中学生的防灾减灾知识、意识及能力都相当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加强,而在中学阶段进行灾害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积极培养和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灾害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时代呼唤灾害教育。

  1 地理教学在灾害教育中的学科优势

  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风灾、火灾、水灾、旱灾、空难、海啸、雹灾、冰雪、泥石流、疫病等都是灾害。

  灾害是地理现象的一种,是地理学的研究范畴。自然灾害涉及自然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如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等等,可以说对自然灾害的成因、过程、结果都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人为灾害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灾害隐患防范问题、科研实践的道德问题也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而综合因素造成的灾害更是集地理学科之大成的研究课题。因此,地理教育对灾害意识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

  实践证明:通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实施,可以普及灾害知识及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培养灾害意识,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个人、集体、社会对待灾害的正确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灾害意识水平,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是灾害教育的桥梁,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论述了地理学科的优势,以及在高中阶段进行灾害教育的优势和可行性,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2 培养学生防灾意识的途径

  第一,教育灾害知识。

  2.1 适当拓展教材内容,寓灾害意识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本中的灾害知识,通过叙述、提问、讨论、比较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必要拓展,把灾害的情况及其危害,以及防灾、抗灾、救灾的方针政策向学生宣传。

  例如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地震频繁发生,如我国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海地地震、智力地震、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的海啸等给人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伤害与损失。地震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的进程中潜在的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讲到地震灾害时,高中课本只涉及到地震的成因、震级、裂度、分布规律等,而对地震的预报预防等与人们关系密切的防灾减灾知识不足,然而这也是学生素质教育最需要的。

  否则,会造成盲目恐震或谈震色变。因此上课时有必要对地震预报、防震建筑、当地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基本的个人的防护技能等对学生进行简要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对一些人类无法控制的如地震、火山、台风等灾害,是可以通过加强监测、预防来减轻灾情的。从而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认识灾害、战胜灾害,为人类造福的决心。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各种灾害的典型事例启迪学生的灾害意识。

  学生往往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更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借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以近年发生的各种灾害的典型事例震撼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从灾害成因中分析“哪些是天灾哪些是人祸”,从灾害发展和危害中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以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自觉性。

  例如,给学生观看“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的录像,引导学生思考:

  ①哪些原因造成此次特大泥石流的发生?

  ②持续性强降水对形成泥石流有什么影响?

  ③该地的地形和植被(森林)情况如何?

  ④5.12汶川地震对此次泥石流有没有影响?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以及如何预防泥石流的具体措施。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阿坝州岷江河沿岸为何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若尔盖大草原的湿地系统为何退化如此严重?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植被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

  2.3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灾害意识。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灾害的全面认识,还能在活动中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结合地球日、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水日等主题,观看“沙漠之旅”录像,实地考察,进行专题讲座,利用板报宣传生态环境知识等,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学生对生态灾害的关注。

  第二,应灾演练。

  组织师生进行各种灾害自救互救演练,对于提高其防灾意识和应急、自救互救技能具有实际意义。组织应对各种灾害的实践演练,将模拟演练与学生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与日常思想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针对不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演练。通过演练使学生在灾前懂得灾害的知识和应对知识,具备灾害认识能力和防范应对能力,在灾中不慌不惊不乱,并有能力从容应对,团结协作走出困境;在灾后能较好地自我调适和相互调适,尽快地走出灾害阴影。

  总之,灾害意识教育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地理教师的重要责任。作为地理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关注防灾救灾新闻,带领学生看、听、思考,才能真正将灾害意识融入学生意识之中。对中学生进行灾害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让学生意识到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协调的重要性,这不仅利在当代,必将造福将来。将灾害意识的内容贯穿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地理素质教育,使中学学生地理教育在公民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当前中学地理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祁永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