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潮流下之“感恩”我见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感恩,教育
  • 发布时间:2015-02-13 13:27

  【摘要】感恩教育,自古有之,世界通行,更是时下较为热门的话题和较为普及的教育行为。本文从教育角度出发,谈及感

  恩的内在核心、表现形式及外化延伸,对感恩文化作了“心”、“形”、“行”等方面的理解。

  【关键词】感恩;教育;心;形;行

  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意即所有人的心都为之触动。恩———惠也,从心因声,意即触动所有人心之因。

  感恩教育,自古有之,世界通行,更是时下较为热门的话题和较为普及的教育行为。任何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最为人熟知的“首孝悌”,其实就是倡导大家铭记亲恩、报答亲恩;在学校教育阶段,往往能从各校校训里寻觅到“感恩”的踪影,比如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校训Let Pla 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与真理为友),就有力地激励着学生塑造对前辈、朋友、真理等对自己所施恩惠的感激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帮助他们培养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①而在社会教育这个更为广阔的领域中,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②的著名论断,则是强调要把包括感恩意识在内的教育融入每个社会人的生活之中,完成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

  1 感恩从“心”

  恩之情,惠之泽,能够触动所有人的心,感恩无疑是一种跨越时空、超越民族的通行语言。

  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最广的千年白蛇的故事,版本虽是众多,但几乎都是从同一点出发———若干前世时的许仙用一次发乎善念的出手相助,让小小白素贞的生命得以“虎”口脱险,也让它的修行得以延续并且更加坚定。支撑它的力量,恐怕正是对于修炼得道之后要去报“恩”的心。闻者不乏为这段人与妖之间的恩情佳话而感动之人,也有为许仙之“恩”与白蛇之“感”的互动关系遭遇若干曲折磨难而慨叹之士。这在笃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华夏儿女心底,想必是深深为之触动了吧?

  距离白娘子的传说,时隔数百年,地球另一端。“五月花号”船上载满着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寻找着人生的“彼岸”。他们受尽了海上颠簸和一路的饥寒交迫,历时两月,人数骤减,终于到达了信奉“来者是客”的印第安人部落。后者给这些困窘中的欧陆移民,不仅授之以“鱼”,更加授之以“渔”。次年的丰收,生活的继续,被这些新移民们视为上天赐予他们最好的礼物。于是,新移民们邀请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印第安人一起狂欢———礼炮,篝火;南瓜,火鸡;摔跤,唱歌……为的就是感谢上天的“giving”。美国历史发端,受惠于印第安人的鱼、渔之“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感”念上苍眷顾(虽然之后受恩者们“反目”,没能像最初那般与施恩者们和谐相处,但此已是后话),让“thanks giving”的基督教习俗深入人心,之后甚至成为了全美的法定纪念项目。

  无论是古代中国关于妖与人的民间传说,还是近代美国关于感恩节来源的历史典故,似乎都指向了“感恩”二字的内核,那就是某两种事物之间的因果互动关系。感恩,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施惠者出于一种善的动因对受惠者给予一种美的帮助,受惠者对这种美的帮助给予施惠者一种真的报答,是施惠者与受惠者之间的一种传统和谐文明的互动关系。

  2 感恩有“形”

  “感恩”所具备的某种互动关系的深刻内涵,需要与之匹配的恰当外延,方能交相辉映,共筑和谐文明。“感”、“恩”之间,一切符合真、善、美标准的意识和行为,正合此需,有力地塑造了感恩之“形”。

  形一,真,即科学价值形式。感恩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生命价值的敬畏与崇拜。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回归最初的本真状态。星云大师说:感恩的人生才懂得付出;感恩的人生才明白富贵③。这,正是传达了感恩之“真”的禅意。

  形二,善,即伦理价值形式。感恩是对于善举的深切回应。伴随所有人一生的如山恩情之中,最无私而伟大者,莫过于父母养育之恩,它义无反顾,如“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语)。在它的大“善”相形之下,再华美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形三,美,即美学价值形式。感父母之恩,可以增添孝敬的力量;感时代之恩,可以增添自信感;感社会之恩,可以增添责任心……当良心、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等等,在心灵中永远扎下根来时,一个人的感恩美德也就建立起来了。这种美德,也人类心灵最美的部分。只有这样的心灵,方能成就最美好的人生。

  3 感恩促“行”

  心动,形到,故有行动。感恩是一种超越任何宗教,细化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的真实存在。

  耶稣基督的信徒们,信仰着上帝与世人交接的恩赐。“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在这交接中,人们可以自由听取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说的恩惠之道,义无反顾地排除一切而完全信赖上帝的应许与指导,“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以及“爱人如己”……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的指引下的一种集体存在。

  真主安拉的信徒们,认定“安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是宇宙万物之主宰。他们恪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源自于神圣的《古兰经》,其间处处显露着对于真主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于信徒的训诫之意。“众人啊!你们的主创造了你们和你们以前的人,你们当崇拜他,以便你们敬畏他。他以大地为你们的席,以天空为你们的幕,并从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出许多果实,做你们的给养,所以你们不要明知故犯地给真主树立匹敌”……故而,穆斯林们身体力行地“念”、“礼”、“斋”、“课”、“朝”,时时处处的止恶扬善。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指引下的另一种集体存在。

  而在华夏传统文化圈子里,“感恩促行”四个字,又该如何来解读呢?

  孔孟们,以“仁”视恩,以“礼”促行。“恩”有“心”,更有“因”,有“因”才有“行”之果。

  “因”字,外为“口”,内为“大”,二者均折射出“仁”义之本。人生第一要义,张“口”有饭吃,起居有“大”屋———从具体的一碗饭,一间屋,到总括的人类物质文明,奋斗而得之者,何其有幸;人生第二要义,张“口”敢说话,行事胸怀广、气魄“大”,得此精神文明者,又何其有幸。只有在这样的安全可靠且自由快乐的“仁爱”环境之下,我们才能有“礼”有节地去践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正因如此,才有孟郊对慈母恩情那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行之念;才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相约后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恪守之信……

  老庄们,感恩自然,尊自然之“道”而贵行为之“德”。在他们的眼中,那或是从蝴蝶羽化而来的庄周,抑或是刚刚梦见变成了庄周的蝴蝶,也许本身就是合一的。

  在这样的自然界里,叶落归根,是为了感恩大地曾经的滋养;乌鸟反哺,是为了报答母亲当初的哺育;还有一只再普通不过的黄雀,受困之时被一孩童解救,后来它便“衔环”而归,声言此环可保救命恩人世代身居高位。这些自然界的生灵们,都在用最谐和的生存方式去教会人类:施恩不仅在于心中善念,更在于手中善举;感恩不仅在于心动,更要见到行动。就若上善的“水”一般,“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佛陀们,从“缘起”参悟人生,看万事万物皆是因缘际会、关联和合,唯有以“感恩”为系。

  众生与佛,相互依存,“依正不二”。每个人的生命个体,由过去业因所感的身心为“正”报;而个体身心所依托的山河大地、国家社会为“依”报。对于维系个体生命的一饭一粟、一砖一瓦、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自当心存感念;对于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提供活动舞台和空间的群体、国家、社会乃至天地宇宙,与其共生,更要感怀并包容。惟其如此,参悟的众生,才能踏入人生的“三福田”———恭敬佛法僧之“敬田”,报答父母师长之“恩田”,怜悯贫者病苦之“悲田”。

  感恩之间,有天地。从“心”之人,方能顶天立地。

  感恩之表,有境界。识“形”之人,方能至善至美。

  感恩之外,有征程。笃“行”之人,方能不辱使命。

  ①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孔子研究》,2005年第1期。

  ②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65页。

  ③星云大师,《感恩:生活之道》,中华书局,2010年。

  付靖芸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