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满园关不住 语文课改花盛开”——浅议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小学生,语文能力
  • 发布时间:2015-02-13 13:40

  今年我荣幸地听了全国语文名师“走进新课程”观摩课后,感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维豁然开朗。现将几点感受浅谈如下:

  1 注重学法,培养能力

  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能力最主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语文课。在于永正老师的课上,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

  1.1 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于老师和上课的学生是初次见面,课前他利用几分钟时间和学生进行交谈:“你们欢迎我吗?怎么表达出来?”学生鼓掌。于老师请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且不要重复,学生起初语句比较单调,经过老师的指导,话越说越多,越说越好。一个简单的“欢迎”,竞可以用这么多语言、这么多的方式来表达。看起来是不经意的闲谈,仔细想想,实际是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点滴渗透,于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在课堂上,他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学生的表现,不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他的教学内容是《月光曲》,在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之前他告诉学生:“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要读得正确、流利,边读边记。读完课文要求学生能在两分钟之内用自己的话把传说的内容讲出时,他告诉学生“五年级的学生要学会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厚书读成薄书”;在学习兄妹俩的对话时,他问学生从“随便”这个词中读懂了什么,又告诉学生“把一个词读成好几句话,也是一种读书的本领”。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中的联想的作用后,他告诉学生“读书要善于挖掘,写作要善于表达”……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读书的方法无声无息地渗入了学生的脑际。如果我们能每堂课都做到这一点,学生的阅读能力何愁不能提高呢?

  1.3 培养读写能力。

  “写作水平是检验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准”,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以此为出发点来要求自己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在讲完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后,他马上给学生出示了一篇没有任何修辞手法的文章《荷花》,让学生为这篇文章加上恰当的比喻及丰富的联想。学生趁热打铁,没有以往的绞尽脑汁,当堂就完成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2 注重双基教学,掌握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于老师在课堂上对于这一点也是相当注重的;2.1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字词教学。

  在板书课题时,于老师告诉学生写“月”字时应注意的问题;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难写的生字,他都逐一介绍了写法,并告诉学生写好字的方法:研究、观察字形———描红———临摹,还拿出几分钟时间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练习……我们总认为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事情,到了高年级,对于这些细节很少去注意,听了于老师的课后才感觉到生字教学在高年级的教学中也是并不多余的,是我们平时忽视了最基础的知识。

  2.2 理解方法灵活多样化。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常常出现新词,大多教师采取解释给学生的方法。于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他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技能。如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出现了“幽静”和“断断续续”两个词,他先让学生读课文,再告诉学生“月光、小路、一个人散步、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幽静”。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词语的意思,但学生已充分理解了,而且掌握了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出一个词的含义,最后一段“兄妹俩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等他们苏醒过来……”时,他让学生自己解释“陶醉”的意思,当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时,他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苏醒”来体会“陶醉”的含义,并告诉学生很多词都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它的意思。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是掌握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词义。

  2.3 体现朗读,读中感悟。

  于老师的课堂上非常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教学《月光曲》课文中兄妹俩的对话时,他指导妹妹的话:“我只是随便说说”时,反复让学生读,指导学生要读出妹妹安慰哥哥、故作轻松的、还有些撒娇的语气,读出她哥哥听了不难过的语气,从中体会妹妹懂事,不想让哥哥因为家庭的贫穷而难过;学习“妹妹激动地说……”一段时,抓住“激动”一词,让学生注意其中逗号的的含义,并指导“读得激动些”;学习课文中联想一段时,他激发学生:“我们来读课文中最精彩的一段,读得精彩些,用心去读”……这些适时的对课文朗读的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使学生懂得了如何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悟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注重教师地位,引导点睛之笔

  本次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反对权威主义”,正是由于此,现在教师有些“谈讲色变”,好象教师讲解就是“权威主义”,就是没有以学生为本,就是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老师在课上讲到比喻及联想的作用时是这样处理的:先读原文,再把原文中的比喻句去掉,请学生读一读并体会与原文有何不同后,他讲道:“很多句子因为有了恰当的比喻而显得生动、令人难忘。”真可谓一个亮点。于老师的适时适量的讲解犹如画龙点睛之笔,使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掌握得轻松而又牢固。

  4 注重原则,体现价值观

  4.1 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新课标的实施,意味着应试教学的冬天已经过去,素质教学的春天也已来到。但随之而来的一种倾向是:只能尊重,只能赏识,即使是在学生有明显思维误区的时候也要说“你的看法很独特”,于老师在他的自评中讲到:“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善待学生并不表示要回避学生的错误,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一味的赏识,而是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孩子健康地成长”。他在课堂上也是这样做的,凡是学生出现的无论是读、说或是写的不当之处,他都及时予以纠正,决不因赏识而不敢指出错误,不敢批评。

  4.2 身教重于言教。

  在语文课堂上我想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教师的示范二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自身具备了深厚的文学功底,精湛的朗读技艺,对所教课文熟读成诵的本领等,学生自然会“敬其师而信其道”。

  于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背诵文中联想一段时,先示范背诵了一遍,其熟练程度、动人心弦的语气让在场的师生无不折服,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教师这样以身作则,学生难道会不全力以赴吗?课堂上恰到好处的示范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3 自然朴实有效。

  于老师课堂给我的感觉是:自然、朴实、扎实、有效,虽已过去了许多天,仍有“余音绕梁”之感。他的课处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但决不矫揉造作,有意而为之,这正是他的课的成功之处。也正是由于此,他的语文课才是许多教师在改革试验的过程中走进了一些误区,意识到不当后又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现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课的一些感受写出来,供同行们借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我深切地感受到许多教师对于课改不能准确地把握尺度,或逡巡不前,或矫枉过正。前几日听了全国语文名师“走进新课程”观摩课后,感觉真正体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真可谓是“春色满园关不住,语文课改花盛开!”

  王妍霞

  作者简介:

  王妍霞;女,汉族,甘肃,酒泉市瓜州县人,1967年生,小学一级教师。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从事小学班主任及教育教学工作,曾评为县级模范班主任及骨干教师,省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感悟诗魅力品味诗意境—游园不值》(教学案例)获市级三等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案备写和作业查评评价工具》获省级一等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