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浅谈“无为”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运用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无为,小学英语,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2-13 15:03

  【摘要】把老子“无为”思想贯穿于教育活动中,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无为”思想中蕴含着教育者应无私地拥有母性胸怀、自知地提倡终身学习等基本修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应注重柔性管理,达到“无为自化”的境界;应永恒进取,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关键词】“无为”教育;教育者;“有为”教育

  老子的“无为”思想,其真意就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以教育情景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手段,潜移默化,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提高认识,不断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并不断得以提高。因此,在当今的教育活动中,借鉴汲取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1 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有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政治观。老子哲学乃是以天道推及人道,他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总所讲述的核心智慧是道法自然,崇尚无为。正所谓“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物理的自然存在,并不具有人类的理性和感情。因而“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要顺其自然,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有为”。有老子的“无为”思想,我不禁陷入深深地思考,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遵循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本着“无为”的思想加以引导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自然而自觉的长大。

  2 老子“无为”思想蕴含着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修养

  “无为”思想贯穿于教育活动过程中,将产生巨大的良性反应,老子无为思想中蕴含着他对教育者的一种期盼,他希望教育者能像圣人一样,拥有圣人般的基本素养。

  2.1 无私,教育者应拥有母性胸怀。

  教学简单地说是教育者与学生互动的现象,是教师无私地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并在教育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教给学生,不求回报,把教学当作是一件神圣的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博爱学生,加强素质教育,这是“无为”教育的前提。首先教师要爱每一位学生,不能因学生的性别差异、个别的智能差异,家庭状况差异等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进行对待。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每一点一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上每个的闪光点,充分地肯定、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关爱中微笑着成长。因为微笑是一缕阳光,它能让心温暖,让梦畅想,让生命绽放。

  那么如何让他们的笑声更爽朗呢?作为教师要用实际行动做一名拥有爱心的无私奉献的好老师,从学习、生活上真正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用博爱为学生撑起广阔的蓝天,一视同仁地善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就能缩小师生之间心灵上的距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那样学生就会敬您、爱您从而听从您,您像一位智者引导着一群快乐的小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2.2 自知,教育者应永恒进取。

  老子认为,为师者要正确认识自我。他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勤于反思,提倡终身学习,这是“无为”从教的保障。教师要勤于反思,不要只知道埋头拉车,而要抬头看路,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进行整合、更新从而创新,我们只有不停地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本领,才能提升自己的水平。

  教师提倡终身学习,能让知识不断地更新,因为“知识也是有保质期的。”学生也是动态的学生。所以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因为教师要想给孩子一滴水,首先自己要先具备一桶水。面对着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教学信息、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学生,因此,教育者应时常反省自己,根据时代潮流,时刻关注前沿动态,吸取先进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心理变化。正所谓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只有如此,学生们才会信服,教育工作才能容易开展。

  2.3 贵柔,教育者应注重柔性管理。

  身处在一个处处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化的校园中,学生们会对这些很陌生甚至畏惧,他们身上背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学业的艰巨,就业的艰难,甚至还有无形之中情感的困惑,使他们迷茫、无奈,抗挫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会选择轻生,这不仅仅是学生心理问题,更是学校和老师、家长们的责任。学生们需要关心、理解,老师们温心的话语比起冷冰冰的规章制度效果会更好。除此之外,教育者应在遵循大学生身心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隐蔽性、渗透性的教育方法,改外力强制为循循诱导,摒弃空洞说教,引导学生们自省、自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 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好奇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小学英语课上,学生对课本的知识,绝不是全能掌握和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生长环境、性格、智商与情商等客观因素,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理解掌握的情况也大相径庭,而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疑问的产生正是好奇心所使。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把握课堂,让“无为”教育绽放“有为”之花。

  三四年级的单词认读,可以让学生主动将要识记的单词以自己的意愿编成儿chant,从而在课堂上动起来,在相互的交流、玩耍中将新的知识掌握于头脑中。五六年级的课文背诵,可让学生将课文内容自行整合教材创设情景,加以想象和发挥,去说、去演,从而将静止于书本的故事变成动感的新知。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受到了爱与美的陶冶。师生就会不断体会其中的乐趣,教的过程即会是一个“无为”的过程,而“学”的过程也会是一个“无为”的过程,这种自然无为的学习便会让师生都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再者,作为教师应理解、尊重并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给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将好奇心展示出来,将疑问释放出来,从而发现他们的共性及个性差异,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象、思维、创造等多种能力都会不同程度的有所提高。

  “无为”和“有为”看似矛盾,但通过用心思考、耐心实践,其实是非常和谐而美好的。教书如此,教育如此,让“无为”教育绽放“有为”之花。总之,在教育愈受关注的今天,老子的无为思想对当今教育仍然有很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培养祖国人才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道德的升华仍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广大的教学工作者也应努力借鉴无为思想,使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文选德.《道德经》诠释[M].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

  [2]吴晓华,徐晓放."以退为进"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J].德育研究,2006年

  [3]张平《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陈飞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