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小班幼儿,常规教育
  • 发布时间:2015-02-13 15:14

  【摘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以往教师对幼儿的常规教育没有目的性,计划性,不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常规成为幼儿的一种自发的需要,只是让幼儿被限定在规则与制度所允许的时空内开展活动,这显然与新《纲要》的要求不相符合,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的常规培养,不仅是为了保证日常的教育活动,更主要的目的是使幼儿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让他们在有序中自主地活动,富有个性地发展。小班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他们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属于他律时期,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为此,我们就如何突破旧的教育方法在小班建立良好的常规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榜样;行为示范

  众所周知,常规教育对于保证幼儿健康和良好的情绪,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规教育进行得好,会使幼儿终身受益。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 教师应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轻松愉快,比如幼儿在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认为这样的常规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动静结合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置,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实践证明效果是比较好的。

  2 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参与其中。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教师简单的示范讲解,幼儿一时难以接受。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带幼儿进入盥洗室,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让幼儿实际练习,效果就会不一样。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指在他们能力范围以内,因此,教师适时适当的帮助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得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要从幼儿实际需求出发。

  3 在具体活动情境中建立常规

  小班幼儿在玩游戏时很容易进入角色,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创设适宜的游戏情境。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我们可以用“把玩具宝宝送回家”、“娃娃家”或者“娃娃照相馆”“快乐大巴”“刷刷乐”等游戏来建立常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的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4 榜样与行为练习相结合

  榜样示范就是运用正面或反面的榜样为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事件当中,其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正确的道德认识,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小班幼儿是很难起作用的。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行动的具体方法,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榜样示范正是切中了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

  行为练习的目的在于强化幼儿正确的道德认识,使幼儿的正确的道德转化为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常规教育的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常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常规变成幼儿实际的、自觉的行动。因此,行为练习在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常规教育取得最佳效果,必须把榜样示范与行为练习的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如何运用榜样示范的方法?

  4.1 榜样的取材。

  榜样的取材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榜样可以是幼儿身边的,也可以是艺术作品中的。既有同伴间的,也有成人的。只要我们留心,可以说,榜样比比皆是。

  4.1.1 同伴间的榜样。“瞧,淘淘的小手洗得多干净”、“看,小颖把玩具放得多整齐”如此等等,老师只要表扬了某个小朋友,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朋友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良好行为。因此,老师应做到嘴勤,及时表扬幼儿中的良好行为。

  4.1.2 成人中的榜样。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因此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和家长必须首先做到。如要求幼儿有礼貌,教师首先待人诚恳,说话文雅;要求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教师和家长就要认真听完幼儿的讲话,而不能边听边做其他的事情。

  4.1.3 艺术作品中的小动物形象。实践证明,艺术作品中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是最受幼儿喜爱的。生动形象的小动物形象将在幼儿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不妨用现成的童话,如《动物联欢会》、《森林幼儿园》等为幼儿树立起一个个活泼可爱而又有规矩的小动物形象,这是我们榜样取材的重要途径之一。

  4.2 榜样运用的形式。

  4.2.1 故事讲述:如通过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4.2.2 情景表演:以表演的形式把故事陈述出来,榜样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展示,如通过让幼儿玩角色游戏《森林幼儿园》,让幼儿受到礼貌及小朋友友好相处的教育。

  4.2.3 游戏:让幼儿进入到游戏角色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即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如带幼儿《到娃娃家做客》的游戏,通过幼儿与娃娃的对话、交往,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礼貌教育。

  4.2.4 以大带小:让大班的幼儿来给小班的幼儿做榜样示范。我们可以带小班幼儿到大班,参观哥哥、姐姐是如何安静、独立吃饭、穿衣、叠被,从而让幼儿受到教育。

  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①内容少,分解细。

  在教幼儿洗手时,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

  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②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得周到,教得仔细,就有利于幼儿良好常规的建立。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在体育活动中器具的摆放也要考虑得周到一些。过去在组织小班幼儿玩皮球时,把所有的球都放在一只或两只大筐内,放得满满的,孩子们取皮球时总要拥挤争抢,放皮球时经常会堆了上去滚落下来,取放皮球的常规总是不好。其实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把球放进四只筐内,这样每只筐内的球就不会很多,放得浅一点,每只筐摆放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告诉孩子:“等他拿好了我再拿”。这样孩子即可以比较分散地取皮球,又能懂得当别人拿皮球时,我要在旁边等一等。因此,体育活动中器具的摆放也是十分讲究的,教师考虑得全面,设想得周到,就有利于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

  ③语言要慢、轻、短。

  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5 在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5.1 身教重于言教。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对于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像太阳一样重要”。幼儿的眼睛是反映成人行为的镜子,老师有什么样的行为幼儿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所以教育孩子的同时成人首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班级所定的常规,以自身的言行给孩子做个表率。例如:每天早晨孩子入园,我们在教室的门口热情地接待每个孩子,使用礼貌用语“早”,下午幼儿家长来接孩子时,老师同样热情地与孩子家长相互道“再见”。

  5.2 保持家园同步。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工作中,我们遵循这一原则,把家长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如:我们成立家长委员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内容,提出家长配合的要求,每月发放“家园联系册”以便老师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老师与家长共同记录、评价孩子,使幼儿常规正常有序地得到巩固。对于个别特殊幼儿不能遵守幼儿园的常规,与家长共同寻找教育的突破口,力争做到家园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

  4.3 注意常规的适度性。

  在建立常规教育的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幼儿是否能做到,是否便于执行,在常规的教育问题上正确把握好“收“与”放“的尺度,老师让孩子觉得环境是宽松的,幼儿园像家一样,知道他们是可以自主的,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老师不应把自己放在幼儿的对立面,而应该设法使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常规的捍卫者,逐步形成自律。

  4.4 注意指导常规的技巧。

  新《纲要》的字里行间倡导要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幼儿虽小,但也有一定的情感、需要、思想,当幼儿违反常规时,老师更应当耐心说服。对性急、活动量大、情绪表露无遗不能遵守常规的幼儿,作为老师要注意批评的场合、时机,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大集体,在这个集体中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认真执行规则,下面的活动才能有序进行,以免损伤幼儿的自尊心,应用商量的口吻提醒幼儿“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等语言,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运用赏识、提醒、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巧妙的引导,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同时也避免“你真棒”等单一模式的表扬。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实践中身心健康发展。

  常规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耐心引领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自主的环境中有序地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园健康活泼的成长,为其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王文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