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农村,初中语文
  • 发布时间:2015-02-13 13:49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怎样开发与利用课内外资源来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农村学校缺少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教师往往会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训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何使农村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农村有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淳朴美好的风土人情,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可以引入的好素材,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叩开学生了解自然,探究身边文化的心灵之门,鼓励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内化为情感体验与感悟,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完美地融合。

  1 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1.1 从听读入手,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比如可以利用早读课、午休、阅读课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在上语文前组织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述见闻,叙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激发兴趣和保证质量,还可以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分,这些活动既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又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2 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农村学校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从阅读中认识生活并提高语言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如组织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还可以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途径,展示学生作品。可以成立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生活中的的新事物诉诸笔端。指导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开展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抒写真实的经历,表达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这些活动可以为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 充分开发和利用乡村语文课程资源

  2.1 采撷丰富的自然社会资源。

  家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农村有其特有的景致:青山、绿树、田野、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风雨中的小楼、盛开的野花、寂静的老屋……这些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形象,而且是语文学习可以撷取的素材。在写《家乡的秋》这篇作文时,我引导学生把视线投向窗外,投向自然,观察家乡景物、人物,让学生到乡间生活中寻找触动心灵的事物。学生这样写道:夕阳就要落山了,西方的天空金灿灿的,我骑着自行车行进在乡间水泥道上,凉凉的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我的脸庞。两边是金色的稻田,在微风中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在轻轻吟唱。村边的小河边,几只白鹭悠闲地停歇在小树顶,我兴奋地向它们吹了一声口哨,它们好像受到了惊动,扑棱棱扑棱棱飞起来,歇到河对岸的一棵树上……我第一次发现,家乡的傍晚如此宁静,如此迷人。哦,大自然的美就我们身边,等着我们去发现。

  另一名学生写道:今天在上学路上,我看到路边一簇簇枯败的小草上已经落满灰尘,在一片枯黄的草丛里,有一抹黄色那么引人注目,那是一株野菊花,她静穆着,在风中摇曳着,一刹那,我愣住了,野菊花小小的生命如此坚韧顽强,生命之美就蕴含在平凡之中。这些习作来自学生对乡村景物的细心观察,来自于自身丰富的精神体验。如果说农村美好的自然景致是一幅风景画,那么“赶集”“庙会”以及带有乡土气息的婚礼等则是是一幅幅风俗画,他们根植于乡村的沃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质朴无华的生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感受、挖掘,把乡村独特的语文资源和内心感悟融汇起来。

  2.2 挖掘民间厚重的文化资源。

  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蕴含着广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精神,对于学生学习语文也有重要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民俗风情,在学习了沈从文的《端午日》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等课文后,如何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有更深刻的领悟呢?我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到民间去采风”,活动中,学生开始关注传统节日以及家乡特有的节日。祖辈们讲述的故事、传说,幼年的歌谣等都在采风中鲜活起来。扬州农村过端午节有一些特有的习俗,采来艾叶、菖蒲插在门窗上,用来驱风避邪。把五彩丝线扎在小孩子手脚上,家乡人称这些五彩丝线为百脚(蜈蚣)绳,可以防止蚊虫伤害孩子。江都张纲镇一带二月初八有吃元宝(饺子的形状像元宝)的习俗。

  老人们说,唐朝开元年间镇江金山寺有个高僧,二月初八这天都要渡过长江,到江北开元寺传经布道,所以每年二月初八必定会刮猛烈的东南风,又因为元宝的样子像高僧乘坐的小船,所以这天老百姓家家户户吃元宝,以此祝愿高僧一帆风顺到达对岸。在探讨身边的民间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许多本土的典故,如“永济桥的来历”“嘶马的传说”“南后街的历史”等,他们发现家乡的土地如此意蕴丰富,如此富于魅力。他们对家乡愈发眷恋。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进行自我体验,它是一次将乡土文化与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相互沟通的尝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关注语文,关注生活,提升了农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2.3 利用淳朴的民风熏陶学生的感情。

  相对于城市纷繁复杂的生活,农村有着特有的清新恬静,淳朴的人文环境给身处其间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的氛围。和睦、亲近、融洽的邻里关系,比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要温暖得多。农民勤劳、节俭、质朴的品德更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心灵感悟的过程,把农村特有的淳朴的民风融入学生的学习当中,更能让学生守望一份真诚而纯净的心灵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在老师与学生对话中,在文本与生活的对话中,让学生秉承对真善美的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教师要利用课内外语文资源,让学生在寻常事物中体验生活的情蕴,引导学生在各个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于乡村这块沃土,从课堂到课外去发现生活的美好,把对生活的发现与感受与课本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对生活之美的永恒追求。如果农村教师能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孜孜以求,努力拓展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那么,就能给语文百花园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描绘万紫千红总的美丽图画。

  杜本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