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立足“做”“思”“疑”“放”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2-13 14:25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而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新课程。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源泉,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做实验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只会操作,而是要求学生熟悉实验原理,突破教材框架的限制,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1 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科学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请同学们来观察电铃,观察时,要注意它为什么有时响,有时不响。同学们感到很新奇,经过观察,不少同学发现了电磁铁的存在。

  那么它在电铃中有什么作用呢?会不会是因为它才让电铃时而响,时而不响的呢?而它又是怎样才使电铃响和不响的呢?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质疑的精神,接着又引导大家能不能试着通过动手操作来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带着这些疑问,同学们经过动手操作,自己最终找到了答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首先,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其次,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

  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2 着重于“思”,注意启发性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热水和冷水》一课时,需要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我不是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而是先提供给每个小组同学两个水杯,水杯内分别装着冷水和热水,再提供两个试管的冷水,试管口用皮筋封严,还有试管夹,酒精灯,天平。让同学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全体学生非要弄清原因的那股劲头。于是,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时有的同学不自主地站了起来,大声地说道:“我发现了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没发生变化。”“我发现了水在变热的过程中,体积增加了”。这时我要求全班同学再观察,再动手做一做来证明一下这个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质疑引发学生的探索,进行认真的比较思考,从而得出“热水上浮的原因”的正确结论。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五年级《影子》教学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因为预测和猜想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如牛顿所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4 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

  小学科学实验课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他们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倾向。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思考的时间,以及给他们足够的实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小研究,“茶馆式”的讨论等,切不可形式主义走过场。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这说明是其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也许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或不成问题之处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创新能力的体现。

  例如在《怎样加快溶解》的活动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探究找到三种常用的加快溶解的方法。学生在实验中处处注意相同和不同科学的对比实验,从而探究出搅拌、加热、切碎可以加快溶解,三种方法同时用溶解最快。这样,学生突破了的常规办法,提出了新的、不同的方法,这些见解都是创造能力的萌芽。

  总之,在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很多,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善于捕捉和把握创新的契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张莲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