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理论课形成性考核与学生战略思维的培养
-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校,政治理论,战略思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20 08:47
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是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高层次目标,也是形成性考核实施要遵循的特定原则和标准。战略思维的培养可以充分借助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两者充分对接,能够加强教学过程指导和管理,强化素质教育,增加学生思维的科学性、战略性。
全球化、对外交往、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发展大势,这一趋势对大学生提出迫切要求。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汇人其中,就要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战略思维的培养可以充分借助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众所周知,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堂,教学体系包括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还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理论课往往是运用战略思维关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政治理论课形成性考核的建设性功能
形成性考核指授课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研讨、论文、课前演讲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获取教学信息,并计入平时成绩。政治理论课运用形成性考核模式,能够全方位了解学生学习过程,持续跟踪学生思想动态及进步程度。其实质是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延长考核时间,增加教学的延展性,突破传统终结考试的种种局限,有助于激励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理论课形成性考核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基本目标,具有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建设性功能:
形成性考核能够加强学习过程控制,全面、客观地评定学习效果。学生参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教师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业务知识以及适应社会能力,达到立德树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宗旨。
为师生总结知识、不断反思、培养能力提供平台。课程开设期间,教师设计一套持续不断、难度螺旋上升的作业,注重培养学生全局性、长远性的思维方式,学生则对教师提出的命题进行解答。师生双向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修改教学计划,不断加深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知。
形成性考核具有显著的激励、反馈、引导作用,有助于培养战略思维。在持续、开放的过程管理中,教师一再引导学生进行战略性思考,不断提升眼界和思维层次。形成性考核主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战略思维的培养则具有鲜明的渐进性和养成性特点,两者均是循序渐进,存在对接的可能。
培养学生战略思维的重要意义
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指出:“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是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的,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一般而言,战略指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事关全局、具有长远意义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或方略。战略思维则是对关系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重大问题的分析、综合、判断、预见的理性思维过程。
战略思维是高校学生和新时期人才必备的思维素质,主要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高层次人才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我们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政治觉悟、历史眼光和使命意识。知识结构的丰富程度决定着战略思维的质量。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对青年学生而言,这是在教导我们,思维视野要宽广,要从国内政治、国际的高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大势的关系等问题。战略思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塑造事关世界大局和国计民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
增强大学生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有的大学生参加工作后,工作漫无目的,得过且过,有的急功近利,回避矛盾,有的埋头具体工作,不考虑长远问题,有的凭借年轻气盛和一时之为,有的囿于小环境故步自封。种种现象都表明缺少战略思维,就会局限于事物的短期发展,或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古人云,“自古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万世之谋,全局之谋,就是战略之谋。青年学生具有了战略思维,可以适当弥补个人实践经验的不足。
满足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大学生参加工作后应当深入调查研究,把本单位、本行业的情况了解清楚,还要从世界和全国的大势来看本地区、本单位的情况,准确地自我定位,选准自己的发展战略。学生学会自我解构战略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战略洞察、战略判断、战略分析、战略综合、战略统筹、战略决断,就容易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
政治理论课形成性考核与培养学生战略思维有效契合
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是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高层次目标,同时也是形成性考核实施要遵循的特定原则和标准。本质上,考核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三方面。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总是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切实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说重点讲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形成性考核则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精细设置政治理论课形成性考核的形式与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有突出的实效作用。两者正是“教育方法”与“教育目标”的关系。怎样设计政治理论课的形成性考核?怎样让两者充分对接呢?
从形成性考核管理模式的角度分析。战略是设置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通过效用结构去改变现状,实现战略目标。因此,设计形成性考核方案,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战略思维”这个教学目标,同时教师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并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形成性考核所特有的过程考核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全局观念,强化未来意识,把握机遇,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入手设计有效的形成性考核方案:
看得远,延展战略思维的时间维度。根据课程需要要求学生撰写专题论文、记中国外交大事记的考核方式,指导学生遵循客观规律,立足现实,总结过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将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比较,并由此作出科学预测。培养学生要善于静中见动,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规律,在把握规律中把握未来。“事未至而预图,则处处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这是警示人们要保持战略预见、战略运筹,避免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就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而言,具有战略思维还要具备总揽全局,组合局部,筹划工作的战略统筹能力。
看得广,拓展战略思维的空间维度。安排“课前演讲”,每次上课前八分钟,1~2名学生转述、分析课下关注的各类时事动态和历史问题,然后教师做出点评。这是培养战略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过多年不同政治理论课的积累和锤炼,学生会习惯于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阔的胸襟审视世界、分析局势。文、史、经、哲无不疏漏,学生学会“审天下之势”、高瞻远瞩,规避顾头不顾尾,摒弃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看得深,探索战略思维的思想深度。借助“课堂研讨”的形式,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比如,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中把研讨主题设计为“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型”,子题目有“中国会怎样平衡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能建成吗?”、“中日关系的影响因素”、“俄罗斯应对西方政策对中国的启示”。通过设计有关中国对外关系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学生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认知。从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考虑,“中国外交”是一个有效的案例,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在思考重大问题、全局问题时,运用战略思维,分析中国外交的整体战略,并且深刻理解战略思维包括战略目标的确立,战略步骤的设计,战略布局的规划,战略举措的选择和实施。
政治理论课形成性考核的范围和深度,对学习效果、战略思维的培养具有导向性作用。考核内容容易、或者过于专业,都不利于激发、调节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战略思维的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形成性考核的频度要适中,维持适当紧张度。形成性考核成绩以占课程成绩的30%~50%为适宜。
形成性考核与战略思维培养充分对接。政治理论课教、学、行的全过程是高校充分加以管理和调控的重点。教师要以创新的精神,尽快从各种思维定势的藩篱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提升学生知识内化与行为外化的速度与程度,推进教学效果的可行性路径。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触及的——教师要将知识不断外化、传授,有意识的训练学生从全局、长远分析问题,并逐渐内化成一种思维方式。
政治理论课形成性考核需要各方协调配合。教师作为教学、考核的主要实施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不断思考、论证怎样通过形成性考核达到各项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是授课与考核的对象,学生参与教学、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内外安排是保障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政治理论课实施形成性考核能够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过程指导和管理。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的评价作用,运用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多种指标设计形成性考核题目与考核方式,兼顾知识覆盖的全面与时效,平衡思维的宏观与微观,从而增加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帮助其树立战略思维思考方式。
文|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