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看中国古人的教育智慧

  【摘要】中国古人教育学生读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习;一种是博览群书,广学多闻。第一种方法是开智慧,即智力开发。第二种方法是增长知识。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古人的教育是先用第一种方法开智慧,智慧开了再用第二种方法增长知识,我们从《论语》中孔子的教学不难看出。并且孔子特别重视第一种教育方法,因为它是成才的基础。

  【关键词】论语 智慧 孔子 子夏 子贡 颜回 家塾 举一反三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中有一句话“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一个学生还没有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就不要做过多的讲解。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也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教育的一条重要教育原则。

  中国古代,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家塾,也即私塾,称之为小学。相当于现代的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形式上看很刻板,就是认写、读诵,学点算术。它是古代教育的主要部分。

  第二个阶段就是民办的书院,官办的太学、国子监,相当于现代的高等教育,称之为大学。相当于现代的高等教育。在古代读书人中,进入第二阶段的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读完小学也既接受完一生的教育。

  家塾教育的课程一般是《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神童》、《鉴略》,在深入一点就是《大学》、《中庸》,如果先生水平高可能还有《论语》、《孟子》。家塾教育的先生一般只教学生认写、读诵,至于文义便很少讲解了。一是先生讲了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有的可能先生本身也讲不清楚;二是先生心里明白,读熟背烂之后,学生长大了自然会懂,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现”。所以读诵背书便是家塾教育的主要形式。台湾学者南怀瑾幼时接受的就是私塾教育,在他的《大学微言》中曾感慨地说“一二十年后,对于先生教我背书,将来慢慢会懂的说法,反省过来,还真觉得他有先见之明,反而很敬佩他的搪塞教育法,真够隽永有味的幽默感”。

  古代家塾长时间反复背诵经典的教学法,是一种看来很简单但又很有妙用的教育方法。这是西方教育思想难以理解的,更不被今人所接受。古代家塾教育长期反复地背诵经典妙在何处呢?首先,学生的幼年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记诵了大量的经典,会终生不忘,这是今天大家都认同的经验。其次,通过长期地反复背诵经典的训练,学生有了足够的定力。就是心理学讲的注意稳定性得到了提高,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不分心。训练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的智慧开了,也就是古人讲的开悟了。就像酿酒一样,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的原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习。所以朱熹读书法讲“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必满徧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

  开了智慧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什么样,就是“举一隅而反三隅”。理解能力、联想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了飞跃性的提高。这时老师的讲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开智慧。老师讲解会事倍功半,效果甚微。所以在古代,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训练,开了智慧后进入大学阶段,老师就开始讲解了。像书院里还有许多研讨、参究式教学。这时的教育原则是广学多闻,博览群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时,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能很快通达,且能世事练达。

  孔子办学是复式教学,不可能整齐划一的分阶段。但他因材施教,因机施教。他用的教材从《论语》中看可能只有《诗经》和《周礼》两本,《诗经》是训练学生开智的主要教材。《论语》里有两段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孔子分别通过与子贡和子夏的对话发现他们智慧已经开了,所以就说从现在起可以给他们讲解《诗经》了。

  《论语》中把广学多见称之为“闻”,把开了智慧称之为“达”。孔子教学重视的是“达”,而不是“闻”。“闻”是知识,“达”是能力。“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还有“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这里孔子的意思说,即便熟诵诗经三百首,但智慧不开,事不通达,学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如何开启学生的智慧,孔子的教学原则是“一以贯之”,就是说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子曰:“赐也,如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孔子对子贡说,你认为我是博闻强记吗?不是的,我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功夫,决定了智慧开发的程度。如曾子原来的智力程度并不高,”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孔子在这里评价了四个学生,说到曾参,孔子认为曾参迟钝。但就因为曾子自认为不如他人,所以他很老实并且很用功,最后智慧程度超越了除颜回之外的所有人,成为孔门学说的第一传人。因此曾子在《大学》中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孔门弟子智慧开的程度最高的是颜回,连老师都自叹不如,”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古代教育家认为作教师的人,仅凭学了点知识是没有资格为人之师的。在《礼记?学记》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古人戏称之”如数他人之宝,自无半文也“。什么样的人可以为师呢?《论语》里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过的东西再去读,还能悟出新的道理和见解来,这样的人可以为师。这是什么样的人呢?是开了智慧的人。当学生需要一杯水时,他不仅具备一桶水,并且能提供长流水。

  【参考文献】

  《论语》

  南怀瑾《大学微言》

  韩京之

  潍坊市奎文区教师进修学校 山东潍坊 26104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