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奇虎360董事长

  • 来源:快公司
  • 关键字:奇虎,360,谷歌
  • 发布时间:2014-08-29 08:03

  产品中修行ing

  在北京798艺术区西门附近的电子城广场,360巨大的LOGO极为显眼。新标识出现时,官方解读版本说:绿色代表着安全、健康、希望和蓬勃的生命力,金黄色代表着阳光、收获和澎湃的热情,同时也是安全行业通用的警示色,而老标识最核心的“十”字继承了下来,安放在绿金球体中央。

  别于这些文绉绉的陈述,由广场的低处仰视,更直观的感觉是:三栋彼此相连的褐色建筑物构成类似镂空的魔方,而魔方的上方搁着一只硕大眼球,蓝色的天空中炯炯有神。

  如果你倾向于认为周鸿祎应该被视为一门“红衣大炮”,那么浮现在你脑海中的图景会变得更为可怕:一门配置了精确瞄准装置的大炮,正俯瞰着“魔方”里数千名员工。

  然而,这只“眼球”的主人并没在享受俯瞰瞄准的乐趣,相反,那个高高在上的办公室经常是他整理苦恼的场所。

  当他认为自己只是如“皇帝新衣”中的小孩那样说真话,却遭致误读时,他在这里。他也在这里,为太大的“魔方”而苦恼。

  虽然他很清楚“在大公司里面搞创新,这是世界性的难题”,但他说自己只愿追逐产品的完美,永远没法接受做公司只是为了赚钱。一旦期望中应敏如鹰眼、矫捷若猿臂的“魔方”,对接近完美没有帮助,他依然会抓狂:“我在产品上情商可能比较高,这也是我长期做头脑体操的结果,但是,我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商是比较低的。”

  FC:你认为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

  周鸿祎:对。我在产品体验上追求完美。但在个人生活上,我对一些其他人追求的东西往往不在意。

  因为我是程序员出身,是从做产品、做技术开始的,这些年的历练教会我,要做出一个好产品,就要学会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你看,设计一个硬件,做一个网站或者APP,其实跟设计一个立交桥,一个交通路口,或者设计一个医院的看病流程,尽管看起来是不一样的事,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怎么样让驾车人、路人、病人等不用思考,让他们很方便地把事办完。所以,我一直提倡产品经理要做一个“头脑体操”,看到生活中各种反人类设计,不是骂几声就算了,还得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设计者,你会怎么做?

  当然,大多数人是在心里骂两句就算了,不会在公开场合表露出来。我相反,看到反人类的设计有时候忍不住表达出来,显得我好像特别挑剔,天天去批评别人一样。我不是刻意去给“差评”,我跟别人不一样的是,我在想如果我是设计师,我会怎么去改善它。

  有一本书叫做《创新者的基因》,作者是著名的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他提出来,创新者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他一定首先是一个观察者。他要去观察消费者的行为,甚至还要观察自我。

  另外,不是第二个,有一个“1万小时定律”吗?我认为,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或者说你想在所从事的职业中成为一个优秀的、杰出的人,至少需要训练一万小时。那光用上班的八小时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生活中也需要训练。优秀的钢琴家每天都需要弹钢琴,优秀的产品经理也需要在生活中不断进行头脑体操。

  FC:同样都是工龄15年,但每个人显示出的水平都不一样,差距特别大,也是因为一万小时定律吧?

  周鸿祎:对,很多抱怨上帝不公平,但从来不反省自身,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上帝对每个人很公平,每周就七天,每天就24个小时。为什么大家做出来的东西差别大,能力差别大,原因就在于此。

  实际上,我一直觉得做产品就是一种修行,不是只有念经打坐才是修行。无论是禅宗,还是别的流派里头都讲到,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是无时不在的,无处不在的。你看禅宗讲扫地、打水、淘米、做饭、砍柴、生火也是修行,两人对话也是修行。其实,在互联网里做产品也是一种修行。

  FC:那怎么样观察自己、分析自己?

  周鸿祎:我的理解是,你要想做出创新的、真正的好产品,不仅要能够像消费者一样的本能反应,还要分析这个本能反应背后的东西。

  如果仅仅是听用户的抱怨,可能未必能真正搞懂是怎么回事,因为用户骂娘都指的是非常具体的事情,这都是表象的、本能的反应,比如说“你这个东西做得太难用了,像狗屎”。我们经常听到的骂娘是“你这个烂软件啥都查不出来”。如果只听到这一步,你仅仅安抚用户是不够的。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要懂得跟用户去交流,通过不断交流,你能问出来,或者猜出来,用户深层次里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这种不断的交流会产生直接效果,积累多了以后,才会得到提升,才会到达一种更高的状态。

  比如,我经常讲,我在使用产品的时候会进入一种“傻瓜”状态,很多360软件到我手里一用,就会出问题。理论上来说,我是程序员出身,是一个不错的产品经理,软件再难用,能难得住我吗?

  但是,我在用360软件的时候,我不是以创造者、技术员的角度来用,我会想方设法进入到一个普通用户的状态。比如,我看到有一行字描述软件的一个功能,里面好几个英文写的技术术语。我可能会猛然一怔,随后就看明白了。但同时,我脑子里的另外一个线程就启动了,以普通用户的状态看这行字,我会发现自己什么都看不懂,就会很抓狂,就会忍不住骂娘。

  产品修行到一定层次,就能够在两种模式中自由切换,能随时从产品经理模式进入到普通用户模式。我经常玩笑说,不少产品经理到餐馆吃饭或自己驾车的时候,都能从普通消费者角度发现很多问题,然而如果他们自己是餐馆老板,或者自己是立交桥的设计者,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餐馆、自己设计的立交桥非常合理,这个时候他们就看不到问题了。

  所以,怎么样让自己能够永远保持一个旁观者看问题,这个是蛮重要的。

  换一个比喻,产品经理就像是孕妇,虽然以前生过孩子,但再生一个仍然是要精心保育。做产品就像生孩子,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真要做好一个产品,还需要呕心沥血。谁也不能说,自己做的每个产品都能成功。你只要坚持不断做产品,这个产品出来,一定有成有败。

  所以,我很欣赏那种能够发现问题的人,但是欣赏并不意味就是表扬,如果不让我去挑战他、批评他了,那我对他有什么价值呢?

  FC:但你得承认一点,其实你是批评别人,不留面子,不管原因是什么,会搞得人很难堪,下不来台。比如,前几天你说微软的机器人小冰是“胡说八道打情骂俏”。

  周鸿祎:这个确实是从产品角度给差评,我把它分享出来,是为了让小冰的产品经理看到这个问题,其实我批评产品也是帮助产品经理成长。话可能不好听,但我觉得大家都能理解。如果这种对产品的批评都接受不了,那就不要做产品了。

  其实,真正接受不了的,可能是我对人的批评。但批评并不代表否定。有一部电影叫《孤独的幸存者》,还有一些其他美国军队的电影,就描写了美军训练特种部队,用的是非常残酷的方式,极端的挑战,这种方法你能幸存下来,就是世界上最强的战士。

  所以我有时候对员工挑战会多一点,但相对的表扬就会少一点。他如果能经受这种挑战,确实成长比较快,代价就是可能会比较痛苦——因为标准比较高,压力比较大。

  有的时候,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对于跟我一起共事的人,我是比较挑剔的,我总是要求跟我共事的人尽善尽美,总是希望他能想得比我更周到,更创新。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追求完美,但我自己也并不完美。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多时候,我的工作方式挑战别人,用挑战的方式去逼迫他们想自己以前没有想到的,逼迫他们去开阔自己的思维,这样他们有的人就会觉得自尊心受不了。乔布斯说,A级人才不需要自尊心。但是,乔布斯说得也不对,绝大多数人是接受不了这种挑战的。最后,有的人可能就受不了,走掉了。

  FC:你对一个产品的好和坏是什么评价标准?

  周鸿祎:很多公司对一个产品好坏,评价标准是用收入来衡量,但是我恰恰认为这种标准是最没有意义的,因为一个产品如果不能给用户创造价值,那么它创造的收入再高最后也是昙花一现,长期来看没有意义。有一些公司会用一些量化的指标,俗称KPI,这容易变成考核产品的用户指标,一个产品有1000万用户,另一个有5000万用户。

  这种用户指标,我只会部分参考,因为有些产品做得比较平庸,没有亮点,但也不能说很差,它通过资源投入进行推广,也是能获得一些用户的。

  我评价产品还有一个标准,是很个人化的,是我模拟普通用户去使用这些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看能不能发现它在用户体验上存在的问题。体验不好,当然就不及格。如果用户体验好,但没有超出用户预期的亮点,没有打动用户的功能,这样的产品也算不上优秀。

  用户体验好,超出用户的预期,这两个标准我认为是产品评价标准中最高的。如果达到了这两个标准,获得用户量是水到渠成的事儿,是自然的结果。有了用户量为基础,挣钱更是结果的结果。

  FC:优秀的产品经理和普通的产品经理,有什么区别?

  周鸿祎:做产品是一个艺术,不是那种干普通的活。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做的产品,可能是一万个平庸的产品经理永远做不出来的。所以,给产品经理评级没有多大的意义,不能像扛麻袋或者砌砖的,我是三级瓦匠,你是二级瓦匠,我一天比你能多砌50块砖。

  产品经理也不是越多越好,你弄上20个产品经理,还天天开会打架呢。所以,真的是要用最好的人,或者找到最合适的人。

  在大公司里面搞创新,这是世界性的难题。当然全世界,很多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基本就不创新了,就变成了吃老本,到达一个顶峰,开始往下走。所以,我也在想,怎么来解决公司变大创新动力变小这个矛盾。谷歌为什么能够保持创新?我觉得第一谷歌的两个创始人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是满足于财务指标的人。第二谷歌为了能吸纳顶级的创新人才,它会直接把这些人才创办的公司给高价收购了。这种代价其实比挖一个人要高,它也会用这种方法聚集人。

  还有,谷歌保持创新的一点,是它会定期关闭一些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失败的产品,也花了谷歌很多钱。但你可以看到谷歌能容忍失败。

  FC:那360本身的创新方向是什么?

  周鸿祎:这一点我还是挺自信的,在方向和策略上,我想得已经足够清楚了。反过来说,360的很多方向,也是巨头模仿的方向。

  创新方向制定后,执行力很重要。当然,小团队执行力比较强,公司变大了后执行力方面很容易出现折扣。所以,创新除了有常规的产品创新、体验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之外,其实还有企业管理结构和机制的创新。

  比如,是不是可以创建一种内部创业式的管理结构,或者说干脆像是一个控股公司,有点像VC模式,对下面的公司控制力看起来很弱,但企业能够有足够的创新动力去自由地成长。

  所以,管理模式的创新,这也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如果创新问题解决不了,执行力不够,那战略方向再正确,也落实不了。

  FC:你对别人挑剔,那你对自己挑剔吗?

  周鸿祎:你别光觉得我对别人挑剔,我对自己也是蛮挑剔的。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反思,做了一个决策之后,经常过了很长时间还会去复盘,想一想一件事如果重新做一遍,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我批评别人的产品或者别的,就是你说的“差评”,是为了分享,我其实属于行业内最爱分享的人,我也很能坦率地去谈自己的一些错误或者经历的事。一个真正有思想深度的人读了我的分享,可能对他启发会非常大。但我发现绝大多数人看完我的分享之后得出印象,跟我想表达的东西,完全是两回事。

  比如,互联网行业里面做投资的不少,做投资的失败率是很高的,但投资行业有个很不好的风气,每个人都在吹嘘自己。我在讲投资的时候,为了提醒要避开一些陷阱,特意讲了我自己的几个失败的例子。绝大多数人看到后,没仔细思考我讲的几个投资陷阱,反而认为我投资特别失败。

  我最近在想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必要把自己反思分享出来?

  FC:你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要注意的?

  周鸿祎:原来我提倡不装不端,要真实,要坦诚。我发现,过多地分享自己的反思,过多地做自我批判,容易引起误读,比如刚才我讲自己谈投资失败的几个案例,就是一个例子。

  还有,我们有一个竞争对手,起先对移动互联网不以为然,几年前认为是雨夜开车。后来,他意识到自己这个判断是错的,于是慌里慌张地20亿美元买了一家公司。然后,整个公司就开足马力宣传自己现在移动业务做得有多好。其实,它收购的那个公司骨干团队已经走掉了。

  但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吹得好,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真理了,于是大家就觉得它的移动业务确实做得不错。

  后来我想,如果换了我,我可能会很诚恳地说,以前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是不对的。但今年我顿悟了,我发现像我这样说真话,自我批评的人在这个行业里是比较傻的。你看人家坏事没少干,从来不反思,从来不内省,永远说自己好。大家就觉得他真的好了。这就是中国的文化。

  所以,我最近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我的结论就是,应该少讲点话了。

  FC:你觉得没人说你好话,是吗?

  周鸿祎:不是。我原来参加过一些访谈节目,面对报刊杂志的媒体记者,我也是很坦诚地说过去做错了什么,是怎样反思的,提升了什么。有的人对你做对了什么只字不提,念念不忘当年你做错了什么。你可能是理解我的人,但是你不能要求你的读者都能够理解我。

  还有,是我的竞争对手故意断章取义。比如,有一篇文章,前面大部分是我演讲时的内容,但最后两段却被嫁接上另外一个写手骂马云骂阿里的内容,不明真相的人一看还以为是我在骂马云骂阿里呢。这种事,我跟你说,防不胜防。

  所以,我在想,我脑子里想的东西,有必要去公开地分享吗?容易被别人误读,容易被竞争对手断章取义。所以,有的时候你太坦诚,你发现你和社会的文化其实不是很合拍。所以,我依然会做反思,但我不一定要讲。我现在想,干嘛我一定要讲?我可能会跟我的员工讲,跟我身边的人讲,但我不会对外去讲。

  我在产品上情商可能比较高,这也是我长期做头脑体操的结果,但是,我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商是比较低的。我觉得社会上肯定有不少跟我一样人际关系情商低的人,不会说话,说就得罪人,想装也装不像。我比他们幸运,因为获得了世俗上的成功,所以还有机会表达一下。我有点困惑,原来就是只要把产品做好就行了,但现在社会各方面对你会提出这要求那要求,所以还得去适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