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周捷——Digital Lab创办人

  • 来源:快公司
  • 关键字:工艺,细节,科隆
  • 发布时间:2014-08-29 09:19

  未来主义设计师

  静中取闹。上海松江区,一个绿树成荫且静谧的小区。在一幢三层别墅里,走进一楼,只见各种形状怪异的桌子、椅子和凳子;切割、焊接、抛光等机器操作,声声入耳——俨然一个热闹的小型家具工场。

  然而,工场的主人是一位被称为“活在未来”的独立设计师张周捷。在嘈杂的机器声中,他尽量提高嗓音跟同事及制造师傅们讨论一张桌子的工序细节。墙上贴着一张A4纸,写着:“6月25日,创作出让洋人跪拜的工艺!”

  张周捷笑着解释:“这是瞎写的。主要是为了激励师傅们的工作热情。”其实,他的“三角测量(Triangulation)系列椅子”作品已让外国人刮目相看。这位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设计学院毕业的“海归”学生,其代表作在国外获得了诸多赞誉——继伦敦的100%设计和德国科隆的IMMD3设计天才展览之后,世界各地的收藏家都在追逐“张周捷的椅子”。乍一看,四脚尖尖、全部镜面材料的拼接——让人们感觉到,这是貌似大裤衩、鸟巢的“另类设计”的微型版本。这是很自然的东西,张周捷说。当然,他所遇到的人里,没有人说这东西长得像自然界的东西,“别人会觉得,你这东西像外太空的,外星人的东西,这怎么是自然的呢。”

  而且,按照人们最朴素的理解:椅子那尖脚,岂不是将家里的地板都刮花了?

  但,他很坚持。“我说的自然,应该是自然的造物方式吧。”这个清秀的宁波青年,谦逊而自信地说,椅子的诞生(他不愿意称之为创作,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基于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平面的一张白纸,四个角放下垂直移动时,纸面形成了一个拱门,那么四个角尖就是椅脚;接着,再把白纸的四个角尖往上提,像被收起来的拱形,那么这成了椅子的坐靠位置。“就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动作:一收一放。”此刻,他坐在别墅三楼的阳台上,外面是伴随着蝉鸣的安静。

  整个设计过程是数字化的。具体的过程是,一群点模拟为那张白纸,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而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点形成支撑,在这个形状的框架下,这些点千变万化地“一收一放”,构成了面貌不一的椅子草图。“最好的,应该是最少的。看似你还没做事情,但什么事情都做完了。”张周捷在画笔中领悟道家哲理,“不怎么努力做的东西,却很艺术、很有价值,那才是真正的高的境界。这也是花鸟工笔与水墨大写意之间的区别。我觉得,中国真正的代表就是大写意,这种意境,寥寥两三笔就搞定了,是吧?”

  不过,意境可不容易兜售。在伦敦读书时的一个暑假,这个自小习画的娃儿,摆下一个摊,卖自己的国画。“大写意,老外是接受不了的,他们觉得用黑乎乎的墨水画画,东西似像非像的。当然,我也画了一些工笔的花花草草,倒是有很多人喜欢,停下来问一下,但还是没人买。”摆了一天的摊,一幅画都没有卖出去,但从这一天起,张周捷从“推崇中国文化”转变为“推崇中国精神、境界、思想和做事的方式”。“这是一个大转变,因此我现在的作品没有任何中国的,即你不会觉得这是中国人设计的。可以说,我就是地球上的一个人,我创作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没有任何文化标签。”

  片刻停顿,他又谈起“椅脚总露尖尖角”:把角磨平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保持这个‘尖’?我要淋漓尽致地阐述设计的过程,所以它是无为的,形成之后即无法改变。”

  嗯,磨平了就不再是张周捷。

  他还要在工艺上“钻最难的牛角尖”——椅子选用的材料是镜面。这引来的争议很大:镜面容易把人刮伤,而每一块镜面的拼接都需要极其细心。

  “我要做最难做的,做别人做不出来的。镜面的要求是最高的,尤其拼接的每一道缝都要控制好,每一个焊点都要到位。”张周捷说,首先他自己要掌握全部的流程——自己焊接,自己抛光。接着他再培养师傅,提高他们的艺术感,在哪里焊接好看,哪里焊接不好看。“最近的捷径就是做最难的事情。在这个领域一旦攻克了,你就有一个立足之地了嘛。”咦,淡泊宁静的张周捷,不乏聪明的闪光。包括,之所以选择设计椅子,“因为上千年来,基于椅子的力学结构、本身的美感,它是最被重复设计的,也是最难设计的。当人坐在椅子上时,人与椅子是一体的。”

  最简单的理念,最复杂的工艺;最人工的创作,最自然的呈现——矛盾交织在张周捷椅子里。

  在他看来,当房间里没人时,椅子就是主人。“很多建筑、绘画大师都要设计椅子。椅子就相当于一张空白画纸,被用来阐述理念。”张周捷说,这也是一个捷径,椅子跳出来“表达了理念”,说明他的“整个系统”跳出来了。

  椅子仅仅是他的系统第一步。“未来的数字化时代,与其说是设计东西,倒不如说是寻找东西。设计不是‘无中生有’,不是创造,而是寻找自然事物生长的方式方法、寻找数学关系逻辑。”他打了个比喻:相当于在沙滩上去捡贝壳,大多数是普通的,偶尔才发现一个非常漂亮的,“我的工作就是先去找那块贝壳,之后去研究它是怎么进化的,理解后再来培育,甚至优化这个贝壳。”

  楼下的制造师傅们依然忙碌着。楼上这位1984年出生的设计师,没有同龄人“而立或不立”之惑,只是闹中取静地慢慢开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