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诗歌中的花鸟意象看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唐代,花意象,鸟意象,审美
  • 发布时间:2014-11-01 12:18

  [摘要] 唐朝是我国诗歌文献最多的时期,而花鸟意象又是古代文学中比较常见的两个意象,意象是包含的艺术内涵是非常丰富,因而研究花鸟意象对分析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唐代;花意象;鸟意象;审美情趣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顶峰,经济发达,国家繁荣,自由开放,文化齐放。这种独特的土壤,孕育出独特的盛唐诗歌。唐代诗歌在中国诗歌中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已经进入诗歌艺术中超级境界,散发这种绚烂的光彩。唐代诗人辈出,更是有众多杰出的诗人,这些诗人的特性不一,各有风骚,都反映出唐代审美的特征、价值的取向。意象是一种情感的符号,是诗人将客观对象和其主观的情感所形成的复合体。意象研究是进行传统诗词研究的重要方面,意象作为诗词的灵魂,其反应出诗人的情感和特征。在我国传统诗歌中,“花”和“鸟”意象是普遍使用的,因为花、鸟是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事物,加之这两种事物本身的特性、生长的环境都和文人的某些思想情感、品质是相吻合的,使得它们成为唐代诗歌最使用最多的自然性意象。诗的创造就是诗人进行捕捉和创造意象并加以融合的过程。审美情趣则是指“人们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判断时的一种带有特定倾向性的主观爱好形式”。[ ]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存在的社会、人生追求、态度的表征物,其反映着创作者自身的情感追求、审美理想。

  一、唐代诗歌中的花意象

  (一)“花”意象的内容

  “花”是当前大自然中最美事物中一个,其在形貌、气味、色彩等方面吸引着文人的眼球。“花”在不同时节、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会给文人带来感慨和想象。意象是诗的灵魂,它是记住客观物象去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情意的载体。在唐代诗歌中,花意象是一个相当丰富的意象群,光是有名称的花意象具有鲜明丰富的内涵。比如,翠翘金缕双鸂鵣,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温庭筠《菩萨蛮》;比如,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张先《诉衷情》。我们可以发现在诗中借用花抒情或者花中融入情感是诗歌中所必不可少的。其中,“桃花”、“梨花”、“菊花”和“梅花”等意象是很多诗人比较喜欢的,它们也为唐代诗歌增加了很多特色。

  1.桃花

  桃花作为意象符号最早出现在我国第一部诗歌《诗经》中,比如《 周 南·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盛唐时期,桃花以其艳丽的色彩、优美的姿态和其暖暖的色调进而诗人的视野,被赋予各种意象。“桃花”具有春天的使者美人的形象人格的象征以及桃源的胜境等多种意象。“[ ]比如,将桃花比喻为美人的形象的诗有:岑参的《醉戏窦子美人》”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王建的《春来曲》” 青帝少女染桃花露妆初出红犹湿“;比如通过桃花表达自己的志向的诗有:李白《山中答俗人》: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2.梨花

  梨树属于蔷薇科,暮春开花,花本身素淡,洁白如雪。正因为梨花这一特性,使得很多诗人将梨花比喻成为忧伤、凄楚的女子。比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将塞外的雪景用梨花比喻,更是将梨花和雪的意象联系起来。

  3.梅花

  梅花的花季是在冬季,本身的色彩是比较红艳,在寒冷的冬天独自绽放,显得有傲骨风姿。很多诗人都是用梅花来比喻自己的风骨、人格的力量。比如李九龄的《寒梅词》“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就是赞美梅花的品质,同时也反映出作者的情感。唐代诗歌中,也用梅花去指代漂亮的女子,将梅花拟人化的诗作常见,其就是欣赏梅花的这种清丽高洁的品格。

  (二)“花”意象的情感内涵

  在意象中,花可以说是诗人笔下经久不衰的意象符号,我们在上文中对常用花举例,适当的描述了不同场景下不同的花被赋予的情感,但是花意象作为一个意象群在歌中所独有的情感,作以下分析。

  首先,孤独寂寞伤怀。花开花落是一种自然现象,而花又容易损伤、娇弱。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大多都是养在深闺,即使在唐代社会中,对于女性的约束相比其他朝代而言还是比较宽松,但是对于那些生活在青楼之地的女子而言,其身心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寒。因而,花被指代为美人的同时,花自然的开落也会引起女子对自我的身份的一种伤感和悲凉。花也被去形容那些因思念情郎而消瘦的女子,可以说是一种表达寂寞情感意象。

  其次,表达自己的追求志向。在唐代很多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用花来比喻自己的志向。尤其是梅花,梅花的品格属于不屈不饶、独自绽放。因而很多唐代不被重用,在仕途上遭遇坎坷的文人,大多会写一些咏梅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境遇或者表明自己的志向、节操。

  最后,人生无常的情感。我们知道花开在春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可以表达幸福安康,福气长存的情感。另外,花是花期的,在一定时节就会落败,而落败的花,如果正赶上一场秋雨的话,就会被七零八落,诗人自己看到更会感叹命运无常,生出一片悲凉的感觉。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从词中一句春花秋月的无尽头,足以表明诗人对人生无常的叹息。

  二、唐代诗歌中的鸟意象

  (一)“鸟”意象内容

  鸟是我国文学比较常见且重要的意象,因为鸟除了自身所具备的形体、羽毛的美之外,还有就是鸟是一种精神象征,其是祖辈的信仰象征,寄托了先民的灵魂和沟通大地万物的崇拜。所以,鸟意象作为总称意象,其在唐代诗歌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含糊性和概括性给读者带来更大的想象自由。目前,根据学界对唐代诗歌中鸟意象的研究,鸟意象是作为总称意象,因而鸟类意象的范围很多,包括燕、鹰、雁、鹧鸪、鸳鸯、鹭鸶、鹤等。

  第一,鹰意象。在唐代诗歌中写鹰意象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在杜甫的诗中,对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类,苍鹰、角鹰和奇鹰。杜甫的《画鹰》诗歌中,将苍鹰那种英武、气魄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来,即:“将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第二,燕。燕子在上古时期是被称之为神鸟,在唐代以前都是被作为一种图腾崇拜。唐代诗人突破了前人,将燕子从神转化为人的朋友,并且在诗歌在予以描绘。比如,刘禹锡《金陵五题·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该诗中,燕子被赋予成为个人、历史命运的两级,燕子已经逐渐成为进入平凡,成为人们比较喜爱的燕意象。自唐代以后燕意象的内涵也在不断的被扩大。

  第三,鹧鸪、鸳鸯、鹭鸶。从当今去看,唐代诗歌最大的贡献不是对鸟意象的发掘和再造,而是对被赋予神鸟意象的创新,对大自然出现的鸟类进行意象创造。比如郑谷的《鹧鸪》“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唤楚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比如,崔珏的《和友人鸳鸯之什》“寂寂春塘烟晚时,两心和影共依依。溪头日暖眠沙稳,渡口风寒浴浪稀。翡翠莫夸饶彩饰,鹭鹈须羡好毛衣。兰深芷密无人见,相逐相呼何处归。”这二者对鹧鸪、鸳鸯习性准确掌握,在咏鸟的时候,将鸟意象上赋予了更多诗人自身对于国家、对于个人、对于命运的想法写入其中,是一种新意象的开发。

  (二)“鸟”意象的情感内涵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唐代是鸟意象从圣物到凡物的过度时期,唐代的鸟意象将那些先民崇拜的图腾脱离过于神圣的划分,使之成为个人生活化的托物言志,是一种全新的意象,因而鸟意象的情感内涵从此之后也逐渐丰富起来。鸟意象的情感内涵为以下几种:

  首先,爱的表达。唐代社会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但是男女在表达自己情感还是有诸多的不便,而诗歌就成为其表达爱慕、思念的手段,鸟意象则成为传递这种情感的象征。比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是用鸟去表达男女爱情的佳句。比如,在杜甫的《丽人行》中“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这句就是暗指杨家人男女之间的暧昧关系。其中青鸟衔着红巾飞去就是一种传递爱情信物,而丝巾在古代是人们的定情信物,因而,写青鸟衔巾飞去就是指暗地里幽会私情。

  其次,传达思念之情。大雁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友人、亲人的思念。因为大雁的习性就是有从北到南迁移,大雁被人们视为是传递书信的使者。也有一些诗人用燕意象去表达这种思念之情,比如唐代陆龟蒙《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春歌》,“山连翠羽屏,草接烟华席。望尽南飞燕,佳人断消息。”诗人用“飞燕”形象的表达了对自己的思念情感。因而,鸟儿的习性通过诗人描述成为一种传递思念的情感意象。

  最后,对国家的忧思。唐代从初唐到盛唐到晚唐三个阶段,而很多诗歌对于国家的忧思都是在晚唐时期,因为晚唐时期,唐朝四分五裂、国家衰落。很多的诗人在其的诗歌中,运用大雁、燕子、杜鹃等鸟意象去表达自己对于国家的忧思。其中杜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因为在上古神话中就有“望帝啼鹃”的典故,因而,杜鹃是最能够表达国家衰落的原型的意象之一。比如杜甫的《杜鹃行》“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中将杜鹃从原始意象中剥离出来,从杜鹃鸟意象中所发出对当今局势的悲愤之感。比如杜牧的《杜鹃》也是借杜鹃去表达内心的忧虑和愤怒,看似是咏物,实则是表达对当前国家衰落的概括:“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

  三、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审美趣味的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携手并进的 ,同时不论在这里或那里审美趣味的状况总是生产力状况的准确标志。”[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文化兼容并蓄,使得我国文化艺术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诗歌中的花鸟意象的运用也体现出了当时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一)华丽到朴实的转变

  诗歌是直接呈现出文人的审美情趣的方向。从当时诗人选择的花鸟意象来看,他们都是从大自然中寻找创造的灵感,并且从花鸟等自然属性出发,去寄托自己的情感。文人已经从浮华、华丽的审美风格正在逐步向自然、清真质朴的审美情趣上去转变。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唐代文人将一些原本属于神圣的图腾崇拜的花鸟意象已经将其归入个人的生活范畴内,这些意象已经成为个人感情的表达象征物。

  (二)追求自然真趣

  花鸟本就是自然界的事物,其有怡然自得的生存状态。人们在自然中可以消除疲劳,而且在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们追求田园生活,那么这些在田园常见的花鸟就成为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象征。这些诗歌是特定文化的内涵的载体,也是文人经过文人的润泽和过滤,花鸟是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审美对象。因而,我们从唐代诗歌的整体风格出发,原本比较复杂的意象符号在经过诗人的整合,进而形成意象符号的系统,这样在诗文中更能够感知到诗人具体的情感。因而,从这个角度去谈的话,唐代文人当时的审美趋向是追求自然本真的趣味。

  (三)隐逸成为风尚

  “唐代社会隐逸风尚的兴盛从社会政治角度说,在于唐代统治者的优容和科举的推动;从思想角度说,缘于佛、道思想的理论奠基和导引;从经济角度说,则是园林别业的普及折衷了仕隐矛盾,这些相辅相成的诸多因素合力交织,构成唐代隐逸炽盛的文化土壤。”[ ]我们可以发现唐朝的诗人大多都是希望在仕途和隐逸之间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因而,在唐代时期,很多文人都喜欢隐逸。这从我们所看到花鸟意象可以看到,诗人们都是关注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山水田园的事物。因为只有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才会关注到这些花鸟,才能够进行意象创造,诗人的心灵在隐逸中得到疏解。同时,也有一些是文人关注国家,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通过运用花鸟意象表达自己对个人境遇和国家命运的忧思。

  参考文献:

  [1]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61

  [2]丁桂香。盛唐桃花诗的审美特征[J]。文化广场,2012(4):83-84

  [3][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23

  [4]李红霞,唐代隐逸兴盛成因的社会学阐释[J]。史学月刊,2005(2):105

  韩宜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