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汽车何时真正雄起?
- 来源:中国汽车界·汽车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自主品牌,SUV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25 16:08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句用来描写乡愁的诗句,如果拿来形容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情绪,也是颇为恰当的,自主品牌就好像是中国汽车业即使小心翼翼也绕不开的“乡愁”。
从2013年开始绵延到2014年10月份的自主品牌“十二连降”,让业内再次清醒地认识到,造车并不是自主车企起初想像的那么简单,也正是这份敬畏之心,将有可能带领自主品牌走出悲情的怪圈,只是这需要时间。
好在市场也对这种改变给出了积极的回馈,在2014年年底止跌之后,2015年1月份更是赢得了开门红: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的销量数据,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6.78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58%,相较于去年有了很大的增长。
更值得高兴的是,自主品牌在品质方面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根据J.D.POWER发布的2014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报告,中国新车质量持续大幅提升,自主品牌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这一趋势自2011年起已持续4年,并于2014年将差距进一步缩小。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事实也是如此吗?
命悬SUV?
分析自主品牌的销量构成会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这轮自主品牌的回暖依靠的是SUV和MPV。
在2015年1月份SUV销量排行中,前十位自主品牌占据了六位,合资品牌只有大众途观、福特翼虎、日产奇骏、本田CR-V入选。哈弗H6首月依旧延续了超高的增长态势,3.61万辆的销量牢牢霸占了SUV销量第一的位置,长安CS35、江淮瑞风S3也成功突破2万辆的桎梏,跃升至SUV销量前五位,其他如长安CS75、北汽银翔幻速S3、哈弗H2三款车型销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SUV市场的景气行情已经持续多年,但因其最初属于偏门的细分市场,并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出奇制胜的长城一举成为自主品牌黑马,自主车企们迅速做出了反应。
现在盘点各大自主品牌车企,SUV几乎已经是“标配”,自主品牌销量的增长也多是因为借助了SUV的拉动。
据统计,2014年国内自主乘用车销量757.33万辆,其中SUV销量达到188.83万辆,占比约24.9%。自主品牌轿车虽然完成了277.44万辆的销量,但是市场占有率仅为22.42%,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5.55个百分点。在自主品牌的轿车车型中,表现最好的EC7仅位列21,这说明在轿车这个竞争异常激列的市场,自主品牌仍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
于是,争议也伴随而来,首先,自主品牌是否过于依赖SUV?这会带来怎样的风险?其次,随着油耗大限的到来,这会不会将自主品牌进一步拖向深渊?
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因为S3火爆而不得不加班加点提升的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在接受《汽车人》采访时表示:“不一定非要纠结是SUV还是轿车,因为这都是手段,目的是要挣钱发展。毛泽东讲了那么多年,马列主义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也许全世界慢慢的轿车都会少,SUV都会多,把握住需求和自己实力相结合,谁也没有定义轿车就叫乘用车,SUV就不叫乘用车,不用纠结。”
事实上,合资品牌也在不断加快SUV类别产品进入中国的步伐,尤其小型SUV正在迅速扩大产品阵营,有的甚至打擦边球,跨界车也贴上SUV的标签,希望能够拉动销量。
作为追求销量和利润的车企,选择SUV做突破点无可厚非,只是从长远来看,尽管SUV的油耗已经大为改观,但自主品牌未来面临的油耗考验会更加严峻一些。
其实,质疑自主品牌过于依赖SUV背后的逻辑同样也是着眼于长远:自主品牌是否仍然心存侥幸?是否只是抓住了另一根救命稻草?或者换个角度,自主品牌是否已经脚踏实地地回到以品质赢得品牌的路上?
求解品牌
虽然有时下非常流行的互联网、新能源等新概念的加持以及诱惑,也确实带来了一些机遇,但大部分业内人士仍然倾向于自主品牌可能无法真正实现“弯道超车”。
这一方面是因为,新能源、互联网等概念,虽然会对品牌形象带来提升和利好,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带来更具有实际意义的销量和利润——2014年在销量上获得成功的比亚迪秦也遭受到上海政府的进一步制约。
另一方面,汽车本身的制造仍然是这个行业和品牌在市场上立足的根基,更何况,汽车制造业的很多特性决定,无论是怎样的新技术,它可能仍然能够保持集成者的主导地位,那么在很长的时期内,自主品牌想要在品牌上求得突破,没有捷径可走。
事实上,大部分的自主车企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前行业受浮躁情绪主导的时候,不少自主车企发布多品牌战略或者高端旗舰产品计划,但在没有实际支撑的情况下,几乎全部宣告失败。
2013年开始的自主品牌销量下滑就是最初自主品牌以低质低价换销量的代价,事实上,惩罚已经在更早的时候到来,如果不是因为2009年的大规模刺激计划,自主品牌可能会清醒得更早一些。
现在,自主品牌车企纷纷实现“回归”,以认真踏实的努力获得市场真正的认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便是在2015年开年实现62%增长的长安汽车。
据悉,长安汽车2015年1月单月总销量突破30万辆,同比增长24%。其中自主乘用车部分增长迅猛,长安自主乘用车1月销量综合达到了12.74万辆,同比增长了62%,领跑自主品牌。而且因为自主品牌的发力,长安汽车在1月份超越一汽集团,行业集团排名第三,意义重大。
回顾长安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路径,就可以发现它很少炒作概念,在之前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地大规模投资产品研发,打造了“五国九地”的研发体系,现在的成绩便是当初投入的回报。
据长安汽车未来规划显示:长安汽车将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投入至少300亿元,用于全面的提升研发能力以及产品的完善。
另两个更具说服力的案例是长城和江淮。这两个车企在2013年和2014年都经历了不小的危机,江淮在2013年“3·15”被曝光质量问题,而长城则是连续推迟其备受期待的SUV产品哈弗H8,股票大跌,市值一度被腰斩。
但随着它们的踏实改进,在2014年下半年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对此,安进对《汽车人》表示:“S3一上来,消费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肯定,没有人再说品牌问题,说明我们客户是非常宽容的,我们追求客户价值的时候就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只是,如果滤掉SUV这一市场的特殊行情,在今后的发展中,这种认可可能并不会这么快,自主品牌在很长的时间内仍然要在生存和发展之间找寻艰难的平衡。
耐住寂寞
数年前,时任一汽总经理的竺延风曾经提出自主品牌要“耐住寂寞20年”,因为这句话让他备受攻击,而现在很多业内人士纷纷为他“平反”,事实证明,没有长时间的坚持,自主品牌的形象很难扭转。
但同时,生存一直是悬在自主品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自主车企在这种时候往往面临艰难的选择。
在2014年,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自主品牌观致就很有代表性。观致是奇瑞与量子集团合资打造的全新汽车品牌,它从一开始就立志整合全球优秀资源造真正的“好车”。从产品层面它实现了这一点。
2014年夏天,当时的观致汽车董事长郭谦对《汽车人》讲过一个小故事,他有一次在机场偶遇一位跨国车企的朋友,这位朋友对他说,观致是跨国车企最危险的对手。之所以认为观致危险,是因为观致是真正地在踏实造车,也确实实现了这一点。
但集国际设计安全大奖于一身的观致,却没有收获市场的认可,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即便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也需要时间的打磨。
而需要不断“烧钱”的汽车工业,同时又是资金方面没有更多资源支撑的自主车企,如果不能在一定时间内盈利,那么其面临的处境就会非常尴尬,这时一个选择题就会摆在决策人的面前:要生存?还是要品牌?
当然,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没有生存就没有一切,在这一点上,很多民营车企的理解更为深入,但塑造品牌本身就意味着长时间的投入,一位业内人士在回答《汽车人》究竟怎样才能做好一个品牌时说道:“做品牌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要有钱,另一个是要有情怀。”
同样是去年引起行业关注的孙晓东从吉利离职的消息,其中一个被猜测的离职原因就与双方对于打造品牌的理念不同导致的。
好在无论以什么样的营销手法来改变品牌形象,至少,打造品牌需要很长时间这一点已经获得了行业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产生许多的彷徨与纠结,并且不少品牌有很大的可能性会被最终淘汰,这需要考验的是自主品牌的智慧,还有信念和勇气。
站在这样的一个角度上,再来衡量自主品牌销量究竟是迎来回暖还是昙花一现的问题,销量作为一个标志性数字,考量的还是其根本的产品力和品牌力,只有根本性的事情做好了,才会迎来收获期。
对于不同的企业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答案,现状是数年前战略决策的结果,而现在的决定则影响着未来的状态,而且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大背景是:留给自主品牌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
本刊记者/安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