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岳”碣石山:成仙的人接连在这里出现

  碣石山,跨越在秦皇岛市所辖的昌黎、卢龙、抚宁三县境内,由近百座巅连起伏的峰峦组成,在数十里范围之内,岭岭相携,峰峰偎依,颇有气势。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5公里处,海拔695.1米,为渤海近岸最高的山峰;其顶尖为两座南北并立的峰峦,远望像凌空拔起的柱石,碣石山因此而得名。基于此,碣石山也成为主峰仙台顶的专称。

  战国时期,仙人成了燕国的特产

  古代的碣石山由于既接“太行”、“恒山”,又与渤海紧连,而且为遵海入河的重要航标,地理位置异常显赫,甚至成为北方边远地区的代称,唐诗《春江花月夜》中就有“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一句。这座春秋、战国时代渤海北岸最著名的山峰,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远古时的航标作用(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尖突起如柱,可作为海中航行显著的地物标识),与中国的古代神秘文化发生了极其密切的联系,以至成了令无数古人向往的“神岳”。

  与浩瀚神秘的大海紧紧连在一起的碣石山,在古代的人们心中显得异常神秘。在战国时,碣石山一带地属燕国辖境,碣石山被视为燕国的“望”(古代君王的祭祀地)。燕昭王为战国时期著名阴阳家驺衍修筑的宫馆,就被命名为“碣石宫”。碣石宫位于燕国的都城(今北京市大兴区境内),之所以要用“碣石”来名命,可见碣石山当时已经成为燕国君王祭祀神灵之地,整个山峰连同附近的海域均被罩上了一层神秘怪异的色彩。

  中国古代的神秘文化,与长生不死的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战国时期,北方的方士已经开始尝试将“神仙”观念付诸“实践”,想方设法上山下海,到处寻找长生不死之药,并利用所临近的大海的缥缈无垠和海中偶尔出现的海市蜃楼景观,创造了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等传说。当时,拥有颇具神奇色彩标识作用的碣石山和宽阔海域的燕国,成了方士们最活跃的地区,相传或自称成仙的人接连在这里出现。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燕国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等相继修道成仙;用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秦汉的方士与儒士》一书中的话说是,到了战国后期,“仙人”几乎成了“燕国的特产”。宋毋忌等“仙人”被传得神乎其神,传说他们成“仙”以后,可以不要身体,把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得到了无限大的自由。最早的“仙人”史料留下来的很少,从燕国当时的情况看,这些“仙人”发迹的地区,当在或只能在碣石山及其邻近海域。

  正因“仙人”成了燕国的“特产”,燕昭王变成了“神仙”说的狂热信徒,他以地利之便,屡次派人到山上和海中去寻宋毋忌、正伯侨等“仙人”;但所谓的“仙人”似乎来无影去无踪,屡寻屡无结果,一些方士只好制造一些虚无缥缈的传说来搪塞,这反倒使那些“仙人”更加神乎其神了。到战国后期,齐国的方士为了与已成气候的燕国方士一比高低,把同样有神奇色彩的沿海峰峦的山东半岛闹得不亦乐乎,并由渤海闹到了黄海;加之燕昭王和齐威王、齐宣王等君王均梦想长生不老,在碣石山及其邻近海域和山东半岛的之罘(fú)等地搞了不少祭神和求仙的相应建筑,从而使这些地方在秦、汉时也成了帝王搞求仙活动的大本营。

  秦皇汉武的求仙路

  在古老而神奇的碣石山第一个留下旅迹游踪的封建帝王,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笃信神仙说的秦始皇,生前共搞了5次大规模的出巡,其中4次与求仙活动有关。《史记》记载,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径直北巡碣石,到旧燕国海滨“游碣石,考入海方士”,派原来为燕国人的方士卢生下海去寻求仙人。紧接着,他又派遣方士韩终、侯公、石生等人去找“不死之药”。在碣石山一带海边,秦始皇为求仙而派出的有名的方士之多,声势之大,远远胜过山东半岛的规模。

  近些年,在古老而神奇的碣石山麓及其邻近的沿海地区,先后发现了一些秦汉建筑遗迹,特别是两个较大的秦汉行宫遗址(一个在山海关外不远处的姜女坟近岸,一个在北戴河海滨的金山嘴)的发现,为研究秦始皇的求仙活动,探索和研究古碣石地区的古代神秘文化提供了颇有价值的线索。从这些有考古发现的地方的实地情形看,秦始皇在碣石山下和北戴河、姜女坟一带的海边行宫滞留了不少时日,以待卢生等人返回。韩终等人找来了什么样的“不死之药”来糊弄秦始皇,已不可得知;但卢生回来后称自己寻到了“仙人”给的《录图书》,上面写有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此语正中秦始皇的心病,秦始皇得此《录图书》,便忙着巡视北边,遣将派兵攻打匈奴去了。

  汉武帝刘彻也是封禅说、神仙说的忠实信徒。

  汉武帝登基后,受方士李少君等人的诱惑,极喜祀神求仙。据《史记》记载,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到泰山行封禅大礼之后,被一些方士蛊惑,沿着山东海边寻找蓬莱仙山,一直沿渤海海岸走到了有“神岳”盛名的碣石山。汉武帝此行,使碣石山一带沿海地区的求仙活动在时隔百年之后又死灰复燃。汉武帝搞的求仙活动,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召鬼神、炼丹沙、候神等名堂数不胜数。当时,由于他如此痴迷祀神求仙,“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在碣石山南麓,迄今存有汉武帝行宫的遗迹线索,1958年在修建原昌黎县第二中学校园(今为昌黎一中校园)操场时,曾出土了大量“千秋万岁”瓦当和大型汉瓦,专家认为,这就是汉武帝来碣石山时的行宫所在地。

  揭开仙人们的真相:古代航海家?

  真实的情况,燕国的“特产”--“仙人”,大多数极可能是出类拔萃的古代航海探险家。这些人均具有较高的航海本领和较大的探险勇气,平时在岸上的奇峰险岭、大山深处结庐修炼,采天地之气,尝百草之果,一到汛期则出海探险,梦想在海中找到海市蜃楼显示的神仙境界。有的去而复归,有的一去无回,久而久之,这些人不知所终,却被传得神乎其神,说他们“有仙道形解消化之术”,并说他们在海中找到了三座神山,在那里找到了长生不死之药,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能与天地相终结。这很可能就是所谓的“仙人”之谜。当然,这些追求“长生不死”的人,为了掩盖某些事实真相,也会故意散布一些虚无缥缈的传说;一些后继者,也愿意信奉这些传说,甚至夸大这些传说,以至捕风捉影,把传说编造得更加离谱。那些当时的“仙人”和方士,在古代中国最有名的“仙人”发迹之地--“神岳”碣石所在的海域,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探海,其中肯定产生了不少经验丰富、肯于闯海的航海探险家。他们的足迹极可能遍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甚至更远的地方,不然就不会留下徐福去日本、韩终抵达韩国等传闻了。

  “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嶈嶈。”碣石山的“神岳”之称,大约到了汉朝以后,随着造“仙”和求“仙”活动的终结,就不再怎么被人提起了,仅仅留在了《汉书》的编撰者--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西都赋》中。

  文/董宝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