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授课反思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经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11月26日, 我校举行的地理高效课堂研讨活动中,我为大家展示了一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地理示范课,通过专家点评和组内其他老师的点评与交流,使我收获颇多。总结了以下几点反思:

  第一、反思专家对我的点评。

  地理组邀请到了省教科所地理教研员党肪民老师,党老师在听完我的这堂课后,从地理高效课堂的角度给予我中肯的评价,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党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我的这一堂课。评价我在教学中,突出了地理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的特点,兼具文理知识。利用学案导学,表达清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态自然。整堂课重点突出,环节结构完整、课堂气氛活跃,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符合新课改中学生参与、探究、合作式学习的理念。多媒体视频新颖,视觉冲击力强。整课堂教学达到了有效,实效和高效。

  同时党老师提出,这节课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在调运知识的学生练习当中,对于大理石生成的地理环境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当中,与地球外部的环境放在一起是不恰当的。对于学生的辩论结束后,教师总结的语言中应该点明人类在今后的活动中需扬长避短,化害为利的思想。除此之外,党老师对于教师教学语言的精准性,对于区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也提出了几点建议。党老师的点评给非常细致,对我启发很大,我通过这一堂课所学到的,绝不仅仅是这堂课相关的知识点本身,而是受用终生的教学细节、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二、反思教师对教材重点的把握。

  这堂课在地理组内公认为是很“难”上的一堂课。原因有几点,其一是这堂是一堂地理边缘交叉课的体现,涉及到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对于这部分知识要用精准的学科语言去表述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有一定困难。而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是在初中学的,有一部分知识可能已经遗忘了。其二是这堂课的重点很难把握,因为这堂课的重点虽然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但是讲授前面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时会用去大量的时间,这样会从时间安排上看显得重点不是那么突出。

  其三是,这堂课讲下来往往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讲地理课要用到生物知识,这点很可怕。因为这堂课虽然是讲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与环境的变迁,但是在诸多自然地理要素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生物要素。所以本节课是借生物要素的进化与灭绝来讲地理要素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进而为人类的生存给予给好的启示与指导。如果老师在上课时没有说明这一点,就会是学生感到迷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三、反思教学环节的设置

  本堂课我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为主题,依据新课程理念,以促进和提升学生能力核心,确立“提取信息-整理信息-调动运用信息-表述观点”四环节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有效整合语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设置了相应的四个学生活动,如整体观摩、小组讨论、个体辩论、自学表述等。但是当上完这一堂课后,我发现,这四个环节如果按照顺序平铺直叙下来不免有些死板。尤其是调运知识这个环节,实际上学生对于知识的生成和应用有时候是老师意料之外的,所以调运知识这个环节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随时进行才够合理。如环节一提取信息也是学生调运初中地理知识的一种体现,再如恐龙的灭觉也是学生调运课外知识的形式等。再者就是四个环节的衔接应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过渡语言要设计的不漏痕迹,浑然天成,这点我还是需要更加努力的。

  第四、反思教师对于细节知识的处理。

  这堂课我上完之后有两个细节知识点暴露出来了问题。一是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处理,生物在在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理论背景博大精深,如果让学生去讨论或者去深入研究在课上显然是不适宜的,也容易造成错误的知识结论,所以这个知识应该如何处理更为精准,还是需要今后不断深思的一个问题。而是关于让学生用化石和岩层恢复当时地理环境的这个练习,大理石的生成环境是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学生很容易就得出这个结论,但是地下环境与地上环境在此同时出现,是不恰当的,会让学生误以为这是地球表层的环境。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应该注意。知识的细节反应了一个老师的水平和功底,今后的教学我将会更加注重细节的推敲。

  总结:新课改在陕西省实行已经两年多了,新的教学理念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只有不断的对教学观念、对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以及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才能实现”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个目标。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教出有自己特色的地理课。

  贺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