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夸美纽斯的共鸣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夸美纽斯,实践,兴趣,效率
  • 发布时间:2015-04-29 13:42

  摘要:现代的地理教学出现了很多瓶颈,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东西同学们都不知道,制约了教学成绩的提高,这令老师们非常的困惑和苦恼,难道真是我们教学的水平太低吗?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也许会解开我们心中的谜团: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必须强调生活经验的作用,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大胆的向传统教学模式发起挑战,呼吁增开地理实验课、实践课,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地理教学瓶颈。

  关键词:夸美纽斯;实践;兴趣;效率;实验

  今天无意中翻看了《大教学论》,可能是缘分让我邂逅了这位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我与本书中所传递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共鸣,如找到知音般激动。

  本人涉足地理讲坛已8年有余,与刚参加工作时的稚嫩相比,增添了不少的对教育的困惑,也因此促使我不停地探索问题的根源。

  一、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活经验的缺失致使缺少了最基本的地理素养

  地理是一门充斥着生活气息、非常有意思的科学,《大教学论》中如是说:“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可见,像地理这种源于生活的非纯理论的学科,又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学科,不能完全指望闭门造车,缺少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地理学起来是抽象的、晦涩的、无趣的、无用的。当今我们提出素质教育,这是教育界的多么让人激动的事情,教育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地理又何尝不是呢?《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序言中这样说:“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克林顿总统也提出:2000年所有美国学生都要具备运用地理学的能力。我国素质教育也一直在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且高考题的命题特点也非常明显得体现了地理的生活气息。

  而我们的学生现在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三分之二的同学不知道什么时候种小麦、收小麦;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农业生产过程,也就不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四分之三以上的同学不能完整的背出24节气;一半的同学想象不出什么是地上河;三分之一的同学不能区分不同的地貌;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的认识各种自然灾害,也缺乏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刚刚做过一道题:蜂农为了“追花夺蜜”,往往要不停的迁徙放蜂,并附有我国东线放峰线路图。问到:说出蜂农“追花夺蜜”应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及理由。有约五分之一的同学答到:“采用航空运输,理由是便于追上蜜蜂!”这样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这难道不是生活经验的缺失?

  2、学生缺乏地理学习兴趣

  虽然在我国高中地理《课标》中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专题研究”的思想,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自然、体验社会,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还存在较多的功利色彩,所以使得学校教育变成了学生非常痛恨而又不得不在的场所,变成了他们兴趣的屠宰场,远远没有实现既定的三维目标。

  二、关于地理教学的畅想

  1、开设地理实验课、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创新能力

  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整天在广阔的田野里玩耍,身上沾满了泥土的气息,见证了春华秋实、和日月轮回,也正是在那些时候,我获得了宝贵的生活经验,从小学自然课里的24节气,到初中生物课里的植物的生长规律到动物的解剖结构,再到物理的杠杆原理等等,宝贵的生活经验让我学起这些知识来格外轻松,也乐此不疲。如果我们有条件开设实践课的话,我会第一个带着我的学生走进田野,走进工厂,钻进大山,沐浴江河,让大自然成为我们的课堂,用实践去检验课本的理论,那该有多美好!

  当然仅靠实践是远远不能满足地理教学的需求,很多地理过程比较抽象,历时比较漫长或不容易被观察到,那么我们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例如水土流失的过程,洪涝灾害的发生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在实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析每种现象的成因、危害等,相信学生会有说不完的话。而不是现在毫无逻辑关系的背诵。

  2、借助地理微课形式,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实践和实验课在学习地理时也具有其有限性,例如:地球运动、地质作用的发生过程、雨带的推移等知识,我们无法用实验完成教学任务,目前的学习主要是基于课本,部分学生缺乏时空想象能力,因此非常苦恼。中国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12年9月10日开始开展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教育部也在同年12月开展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通过视频、动画演示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漫长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变迁短时间内呈现给学生,生动形象,效果显著。

  3、借助生活现象,积极营造学习地理的氛围

  作为地理老师,要用一双专业的眼睛看世界。台风来了,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气旋的相关知识;寒潮来了,我会让学生描述冷风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沙尘暴来了,我会让学生推测其发源地、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强调人地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总之,看到什么现象,都要在课前几分钟与同学们探讨,实践证明,学生对结合生活现象的探讨要比对单纯的讲解知识感兴趣的多。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对真理的正确证明过程告诉学生”。地理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创设适当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思考的支点,自觉地引起学生的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愿我会成为这样的老师!

  以上是受大师的启发而对地理教学的思考,时代不断的发展,教学的方式也应该不断地变化,但是丢必须植根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地理课程标准》.

  [3]《地理教育》.2004年第5期.

  姚学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