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辅导员视角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发布时间:2015-04-29 10:06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影响着高校育人的方向与质量,而在高校人才培养与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亦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辅导员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之一,如何利用网络载体实现与学生客体的思想交互与行动契合,不断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育人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10月18日-19日,教育部在京举办直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专题研讨班,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明确提出了要构建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好网络阵地,不断提升校园网络引导和管理工作水平,在网络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1]近年来,“自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各种网络的载体从课堂走向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变更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亦应运而生。

  随着网络载体引入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社区与网络空间的高度虚拟性、开放性、共享性、多元性、群聚性与交互性等特征带来了对学生思想认知、行为选择的冲击与“三观”的重塑。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学新、推新与创新,实理现从传统思政教育的面对面说教到网络思政教育的线上线下多维引导,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独奏”到网络生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奏”,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理论为主到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转变。形成规律意识、资源意识、网络意识、创新意识四位一体的工作理念。[2]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与时俱进,做一名熟悉学生生活方式的知心朋友,做一名引领学生思想进步的信赖导师。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心理特点

  (一)“网络磁场”--网络的高度依赖性

  据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其中学生是中国网民最大的群体,占比25.1%。[3]网络信息获取与交互的便利迅捷、成本低、难度小、娱乐性强、发挥创造空间大等优势使得各大网络社区迅速成为学生的簇拥,学生从学习娱乐到浏览新闻,从交友聊天到消遣宣泄,从购物消费到求职创业都离不开网络。“低头族”、“键面族”等新词汇描绘着网络对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随着各个网络平台成为学生选择的“新宠”,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亦被搬上了网络的舞台,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浏览思政要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各种优秀事迹与思想,接受与传播社会正能量。高校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产了对网络的高度依赖性,牢牢地吸附在网络这个大磁场中,学习思想政治的理论与实践,表达、传递和交互思想政治意识,固化、优化和重塑思想政治形态。

  (二)“网络市场”--网络中的多元价值性

  “90后”大学生在网络社区中呈高度活跃状态,“网络亚文化”在高校学生中亦高度繁荣发达,高校学生更倾向也更擅长以网络表达自我、影响别人,网络如同一个大市场,高校学生在这里自由平等地展销、兜售、交易、评价着各自的思想产品,并在多维思想的冲击下形成了多元价值观。网络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创工厂”与“梦工厂”,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进行思想交互碰撞的频度与强度也远胜于前,更多新知灼见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中绽放。高校学生由于自身认知鉴别能力有限,在多元价值的网络社会中的方向判断和行为选择易产生迷茫,同时,由于部分高校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度追求个性与影响力,彰显独树一帜与个人魅力,易选择少数与小众的行为从之,即更多非主流的行为,如此一来,容易模糊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的在部分高校学生中的界限,使得学生自身所爱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所倡的价值取向相离相别。高校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接收并输入多元价值体系,经过自身加工而输出单一的价值元,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显著的思想特征是更倾向于说服别人,而很难被别人说服。

  (三)“网络竞技场”--网络与现实的冲突性

  网络社会是一速度与技巧的竞技场,这个竞技场讲求高校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交流互动的技巧和网络开发运用的技术;同时,网络社会也是一个虚拟的竞技场,相比现实社会,它的界限、规则、裁判、内容与技巧等更加隐性,网络大幅占据着生活,却取代不了生活。一方面,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竞技场中,由于对速度与技巧的过分推崇,使得网络的“信息鸿沟”与“马太效应”被放大,强者愈强,弱者积弱,并逐渐形成区别于现实社会的网络世界“话语顺序”,一部分人成了“意见领袖”,一部分人则成了“网络附庸”。另一方面,网络也是一面“放大镜”,放大着网络与现实的冲突,折射着线上与线下不对称的百态。由于对网络的过分依赖,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疏离、实践脱节、存在感下降、心理问题增多、动手能力越来越差、思想政治素质良莠不齐、回归社会与溯源人性的缺失等现象。过分依赖网络的新型人际交友模式使得大学生无法适应现实的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并有可能导致逃离现实的心理倾向[4],出现网络海洋越宽广自由,现实的“孤岛现象”越严重的现状,在此背景下,高校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的教育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一)理念创新--“独奏”到“协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到网络生态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和老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和教育源,甚至呈现出了主体“去主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规律,[5]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成了常态。在过去,辅导员更多采取单向说教灌输的模式,学生围绕着辅导员听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独奏曲”,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的参与度、接受度、喜爱度都大打折扣。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必须以“协奏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奏响时代--青年--责任--思想的强音,把“两课”的主题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中国梦与个人成才梦等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网络的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之家。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新媒体时代网络化工作的意识与能力,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学生思想特点的契合度,育其所长、引其之短、投其所好、领其所向。

  (二)平台创新--“线下”到“线上”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以先进的网络平台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栏目为要义。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与工具主要包括门户网站、BBS论坛、两微平台(微博、微信)、辅导员博客、QQ等,辅导员要不断熟悉并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立“网上讲台”,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中心。同时,利用好网络聚拢人气,形成富有亲和力的话语主导权。[6]首先,辅导员可以成立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选拔具备网络开发技术的同学建设运营平台,选拔思想政治水平过硬的学生骨干负责管理平台,推送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电子科技大学的“面聊平台”,辅导员在网络平台上“引言”与“建言”,学生则在网络平台上“发言”并为自己的思想“代言”。其次,辅导员要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富有时代特色,契合青年学生思想特点的思想政治品牌栏目,建设学生思想的“网络集散地”,聚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BBS论坛,电子科技大学的“清水河畔”等,让学生有所看、有所学、有所思、有所乐、有所成。

  (三)路径创新--“单一”到“多维”

  首先是从形式单一到形式多维,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严肃呆板到“寓教于乐”的转变。辅导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高校学生普遍对奖学金加分、学校重大晚会入场卷、电影票、和喜爱的导师面对面午餐交流、实习实践机会等感兴趣,辅导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及优秀事迹,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提出建议或参加实践即可获取相应的小奖励,学生的参与度亦可极大提高。辅导员还可以与“两课”老师协作,把多维一体化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教育引入到课堂中,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学校的公共大教室基本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学生可以用手机通过“两微平台”与老师实现课堂交互,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其次是从内容单一到内容多维,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为主到“教育性”为要。辅导员应该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青春梦想、公益文明、励志感恩、职业规划等纳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中,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主旋律的局面,切实提高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与实效性。

  (四)引导创新--“道理”到“伦理”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更多的是讲道理,而在网络生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不只要讲道理,关于媒介素养的网络伦理教育也非常重要。高校辅导员必须改变过去的教育观念,建立起富有伦理道德精神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新教育观。首先是对网络环境中学生多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青年学生正处在“三观”的重要塑造期,面对着网络信息海洋的冲击,在思想认识、方向判断和行为选择中易被错误导向,道德责任与法律意识容易淡化,尤其是一些激进思想、争议性话题和边界容易模糊的舆论,辅导员一定要重把关、会把关和把好关,提供相关事实和背景,疏而答惑,引而决疑,不避亦不堵。其次,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加强网络伦理的教育,防止出现“网络道德弱化”的现象。辅导员要针对网络环境中学生素质良莠不齐、主流意识形态谈化、自律意识下降、诚信缺失、传播虚假言论等现象给予教育和引导,同时,辅导员要培养信息素质,尤其是信息敏锐度与甄别能力,不断净化网络生态,保护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与权益。

  (五)角色创新--“杂家”到“专家”

  辅导员向来被喻为学生的“保姆”和“管家”,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感情、就业等都需要辅导员来管理与引导,辅导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处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扮演着“杂家”的角色。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平台大大缩短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交互的距离,时空的局限被打破,辅导员的管理幅度亦得以扩大,其对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素质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必须要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首先是做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高水平的“专家”,辅导员要深入研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做到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优良,熟练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辅导员是学生心目中的标杆与榜样,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学生高启高顺,低从低就,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不成熟,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与示范也将是空谈。其次是做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运用高水平的“专家”,辅导员要熟悉各类网络前沿平台的交互方式,成为“微达人”,要善于“网络发声”,关注学生的“网络回声”,净化“网络噪声”,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与学生的“网络合声”。

  参考文献:

  [1]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4-10-20.

  [2]户国栋.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重意识--规律意识、资源意识、网络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3]全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4]祁承勇.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架构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5]王有安.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6)

  [6]王宏.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12(3).

  谢虞南 李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