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处理方法研究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公共艺术,地域文化,社区,亚文化
  • 发布时间:2015-04-29 13:23

  摘要: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概念,越来越多的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进入人们的视野。公共艺术的公共属性意味着空间的开放与互动,那么与其空间所在地的文化互动,公共艺术在设计时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我国公共艺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中阶段,而在公共艺术所需要处理的文化接受问题方面还缺少一个通用的方法,本文意在以一种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公共艺术设计中,设计公共艺术时可对于地域文化采取的方法。

  关键词:公共艺术;社区;亚文化;同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空间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品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在成为了城市空间的一部分的同时也成为了城市社会的一部分.公共艺术的概念最初被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①,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出现在公共空间中。本文的研究倾向于使用“社区(Community)公共艺术”这个概念。其中社区(Community)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所共同存、在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区域。但这里的区域不限制为空间上的区域,亦可是其他维度上的,例如精神维度上的。公共(Public)依据《辞海》释义: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

  由于空间的文化内涵须要一个物质载体来承载,如果没有这个物质载体,空间的文化内涵就无从体现;这里的“文化”本质上是人赋予给物质载体的,就其在社会性作用的文化方面和人本身相同(人本身也是个物质载体);一旦一个物质体被赋予了文化,那么这个物质体在社会功能性作用上等价于一个媒体。公共艺术本身的“公共”属性说明了它是一个处于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公共意味着空间的开放性,开放则必然与周围的环境产生相互作用。这个环境是多方面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等都包罗在内,实际意义上这个环境是一个系统,对于进入了、处于系统中的部分来说,与各组份关系的和谐尤为重要;与各组分的关系重要的程度是有不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简单粗暴的将一个艺术作品置于一个公共空间必然使原空间对这个艺术作品产生如免疫排斥反应般的作用。由于公共艺术在文化这个层面上就是一个公共文化媒体,与空间的文化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了原空间的文化对其是否拥有接纳性。要原空间接纳新组份需要组份与原放置空间拥有某种同构关系;就文化层面上,公共艺术作品要与其所在的地方的人文环境等取得某种契合,从而和谐的存在于环境中。契合的等级级别有差别,就这种契合的内容抽象分解为不同种的元素,不同种的契合所带有的元素的量是不同的,同时不同元素契合的强度是不同的。公共艺术与其所在的地方的人文环境的共有元素越多,强度越大,契合越强;这种契合强到一定程度上时就会使环境接纳新组份;当新组份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组份就可能发挥出自身的其他性质来改变环境。

  环境是复杂的,人文环境更是。公共艺术多存在于人口集中的地方,“一个地区聚集的人口数越多,就越成为城市,”“一个地方越具有城市的特征,亚文化的类别就越多。”②亚文化是相对主流文化来说的;主流文化包含的概念内容过于庞大以至于难以研究,所以将主流文化分成更多的亚文化来研究是有必要的。亚文化同样有着地域性,并且多个亚文化存在地理空间上的交集。在此再次使用社区的概念来发挥其强大的作用--把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分成不同的亚文化社区来看待,不同的亚文化社区可能存在空间上的、人口上的重合,但这不影响研究的继续。由于一个空间可能处于多个不同亚文化地理空间的交汇处上;同理的,一个公共艺术通常都处于多个不同亚文化的地理空间的交集处,对于想同时进入且融入这些亚文化社区的公共艺术而言,就需要与这些亚文化社区拥有某种同构,即带有某种这些文化所共有的元素。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在文化维度上进入了文化社区,那么它就成为了一个社区公共艺术作品,同时在地理维度上成为了一个社区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于进入了一个系统的公共艺术作品而言,其维模(Lantency)的作用就会体现:维持、强化并传播艺术作品与社区文化相同的文化元素;以相近度与无损度为基准的选择性逐渐导入自身所带有的其他元素到系统中;以有损度为优先的,阻碍其他元素进入其所在的文化系统。

  在这个基础上考虑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于需要放置于多个亚文化地理空间上的交集处的,并希望进入这些亚文化的文化环境中,那么需要像使用逻辑语言“∩”一般找出这些亚文化所共有的文化内容,然后在这个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抽出构成的元素,再以这些元素来建构艺术作品,从而以同构的形式进入这个亚文化的文化环境中。从适应度最大来考虑,由于文化是由人创造的,那么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追求的那如:真、善、美,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等,作为公共雕塑的构成元素必能被大多数人所接纳,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反过来,如果是反人类所共有的追求的话,就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反思,其就能以“大多数人不接受”的姿态被社区接受,成为社区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不接受,行为上的接受;时间的延长可以改变这个精神上的“接受度,”但这个“接受度”的提升是以社区本身的改变为前提的。到此,就公共艺术的设计而言,这样的例子太笼统,还不具有较为实际的意义,需要进一步分析。

  以公共艺术作品受众对象数量为优先考虑条件,则有:不同亚文化社区在地理空间上重合,但往往存在不同亚文化社区个体数量上的差别,那么可以以一个或数个在个体数量上占优势的亚文化社区为目标受众对象来完成一个“分割”,选取一个或数个在个体数量上占优势的亚文化社区为目标受众,那么在找出这些亚文化所共有的文化内容时,就可以相对更全面、更个性,在与这一个或数个亚文化进行文化契合时就能发挥更大的强度。反过来,如果是反这些亚文化所共有的内容的话,就能引起这些亚文化社区中的大多数人的反思,同样就能以“大多数人不接受”的姿态被社区接受,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公共艺术作品在对于文化整体时可以以其数量上的优势进行影响。

  以公共艺术作品给受众造成的影响的强度为优先考虑条件,则有:挑选数量上尽可能少、特殊性尽可能强的亚文化社区为受众对象与其他文化社区完成一个“分割”,那么在找出这个亚文化社区与其他亚文化社区不同、特有的文化内容元素,但其特有元素相对来说过于少,还需要配上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追求的内容的元素,如此就可以造成这个亚文化社区内部与艺术品的高、强度契合,从而给这个亚文化社区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依靠社会影响的整体性将这巨大影响传播出去。反过来,如果是反这些亚文化所特有的内容的话,就能引起这些亚文化社区中的大多数人的反思,同样就能以“大多数人不接受”的姿态被社区接受,成为社区的一部分。

  以公共艺术作品给受众造成的影响的时间长度为优先考虑条件,则有:在确定目标受众亚文化社区的基础上找出此亚文化社区与其他亚文化社区不同的元素来完成一个“分割”,以元素在亚文化社区内存在时间为优先,影响强度为次之的的选择标准来挑选部分元素,但其特有元素相对来说过于少,还可配上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追求的内容的元素,以此就可造成这个亚文化社区的维系元素与艺术品的契合,从而给这个社区造成长期影响。同样,反过来的影响与前文所述类似;反过来,如果是反这些亚文化所特有的,长时间、强影响的内容的话,就能引起这些亚文化社区中的大多数人的反思,同样就能以“大多数人不接受”的姿态被社区接受,成为社区的一部分。例如:深圳的《开荒牛》就带有着种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埋头苦干的开拓精神。制成之时,维系了社区内的有志知识青年这个亚文化群体的奋斗理想,而今却成为了深圳的精神象征。

  实际应用中,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想要给社区造成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就受众对象数量、影响的强度和给受众造成的影响的时间长度这三个维度上,设计者可以就目标和方法在上文所述的情况中斟酌使用亚文化所属的元素。处于系统中的部分对整体有顺应和改造作用。前文所述的方法是以顺应为核心的,但改造社区,尤其是中国这个大背景下,才是公共艺术品制作的真正动力。对社区文化上的改造需要部分顺应为前提,以对社区的存在无害为基础,有利为动力。潜移默化的作用于社区,从而进一步作用于整体,发挥出巨大的能力。这意味着设计者不能过份脱离社区的实际文化,在考虑好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要对于某社区产生的实际意义后,先以上文所述的方法确定顺应所需要的元素,再在这个基础上添加上一些改造目标所拥有的元素来完成艺术作品。这好比顺应所需要的元素是火箭,改造的元素是核弹头,两者一起制作成的公共艺术品成为了核导弹,在目标地域置下,便能产生巨大的文化上的爆发,最终改变了文化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地理环境。

  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的反映。公共艺术反映了社区的文化时也反作用于社区的文化;合理设计公共艺术品通过元素同构进入环境,从而改变环境。我国公共艺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中,通过本文所述的方法合理使用来专门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定能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朱尚熹.以公共艺术替换城市雕塑《雕塑》 2004/05

  笔者注:若将社区的最大地理范围扩大到整个地月系以内,则包含了目前为止地球范围内的所有社区,而且把人类活动的的空间维度给限制了;那么在这基础上精分的小社区就可以在地球的空间维度内打破其他维度,例如精神维度,时间维度。本质上是把“社区”的概念还原回了最初的拉丁语的“共同的东西”的意思,即拥有“共同的东西(属性)”的主体(人)们。

  ②蔡加、张应祥《城市社会学》2003.

  唐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