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脑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30 11:39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68例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措施分为两组(n=34例),观察组予早期活动措施,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和护理前,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早期活动措施能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关键词】早期活动;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其主要因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休息,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或是减少等,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最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给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患者术后通过相应措施治疗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现对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展开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措施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4例,男女分别为20例、14例;最高/低年龄分别为68岁/43岁,平均年龄(55.4±6.5)岁;高血压脑出血、重型颅脑损伤致出血分别为21例、13例;对照组34例,男女分别为19例、15例;最高/低年龄分别为69岁/42岁,平均年龄(54.9±7.1)岁;高血压脑出血、重型颅脑损伤致出血分别为22例、12例。本次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对比。
1.2 方法
(1)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指引患者去枕平卧,并将头部偏向一侧,持续时间为6h。通过心电监护等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2h为患者翻身1次,同时进行拍背等。但该种护理措施没有给予患者具体活动时间和活动形式的指导,只是术后由相应护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健康教育指导,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形式由患者自行决定。
(2)观察组:早期活动措施,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以早期活动措施,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①术后护理人员通过小枕将患者脚后跟垫高,并悬空患者小腿,小腿同床面成20-30°夹角最为合适。②在患者允许的情况下,对其实施双侧足踝被动运动,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指引患者积极主动运动,每分钟跖屈和内外翻“环转”运动15-20次,每个动作重复20次。每分钟指引患者膝关节伸屈运动15-20次,重复运动20-30次。同时,对患者股二头肌、腓肠肌和股四头肌等进行按摩,按摩时间为5min,按摩方向为由肢体远端向近端。③在患者麻醉作用全部消失后,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1次翻身,之后,每2h翻身一次。④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鼓励其进行主动运动,运动内容包含深呼吸运动、跖屈运动、踝关节主动背屈运动、踝关节主动内翻运动、踝关节主动外翻运动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臀大肌收缩训练等。首先指引患者深呼吸10次,之后从肢体远端向近端做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运动,每分钟运动15-20次,在实施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臀大肌收缩训练时,每个动作保持收缩和放松状态各5秒,每个动作重复20-30次等。
1.3 观察指标[2]
对不同组别患者护理前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和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进行密切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x±s),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X2检验。若P<0.05二者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24.5±5.1)cm/s、(14.5±3.5)cm/s,(53.8±10.2)cm/s、(32.6±7.5)cm/s;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4.4±5.1)cm/s、(14.4±3.0)cm/s,(43.6±6.6)cm/s、(24.2±6.3)cm/s。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和护理前,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1/34),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5%(8/34)。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导致患者出现下肢神经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为血流速率减慢、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流成分改变等,同时,其同缺乏活动和外科治疗之间具有一定关系,给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早期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加下肢静脉回流速度。护理人员指引患者早期积极进行背伸、活动足踝跖屈、内外翻等运动,进而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并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等,维持下肢肌泵功能,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3.8±10.2)cm/s、(32.6±7.5)cm/s、2.9%同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早期活动临床效果较为理想,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陈银娣,李付珍,钟利平.脑出血患者早期活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12,7(9):127.
[2]李春霞,谢春雷,李爱文等.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37-39.
周慧 颜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