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精神科的临床治疗中,中医心理疗法作为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中医在此类疾病的治疗见效较慢,过程较为漫长,中医治疗方法的应用并不是特别普遍。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心理疗法在精神类疾病联创治疗中的内涵,提出了中医心理疗法在精神科临床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中医疗法;精神类疾病;临床疗效
中医心理疗法在身心健康疾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精神类疾病,中医心理疗法脱离了中医的望闻问切的手段,采取疏导、引导、情志相胜、以情遣神等方法,针对患者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进行临床治疗。以下,笔者就中医心理疗法的一些潜在内涵和治疗手段创新做一些简单的探讨,谨供借鉴,以期指正。
1 中医心理疗法的内涵
中医心理疗法是长期以来中医的瑰宝,特别是在长期的中西医临床结合的治疗进程中,中医心理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转移患者病情、疏导病人心理健康、引导患者心情舒畅等方面贡献良多。随着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增高、病情复杂,治愈时间较长,中医心理疗法的内涵也相继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基本的方法变化不大。
1.1 疏神开心法
该方法是一种基本的治疗方法,与西医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相似。中医心理疗法的治疗方法更接近精神类疾病的医理。中医心理治疗基于西医的提前疏泄的基础之上,也可能是一种自动疏泄。但是无论哪种疏泄方法都要给予患者同情、关怀。并以十分的耐心和巧妙的语言,引导患者,另外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分析患者的病情,劝导患者放弃非理性的信念,接受科学的治疗。
1.2 定情安神法
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对待治疗较为消极,对临床用药有抵触,更为主要的是这些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厌世情结。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治疗精神类疾病也收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对于精神类疾病如何告知患者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根据中医心理疗法观察对于阴阳屏和性格的患者把病情告知患者有利于治疗的开展,更有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能力。中医心理疗法“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舍内守,病安从来”的医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精神类疾病患者具有安神的作用,有效提高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利于配合治疗。
1.3 情志相胜法
在中医中,讲究五行。根据五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医心理疗法可以通过一种情志去纠正另外一种情志。中医有以情胜情、以情治情、以情移情、心理制约等疗法。它是应用情志相胜的机理,通过转移病人的思想情绪,改变其心理状态,达到心态平衡的一种方法。换言之,这更是一种开导式的治疗方式,即诱导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治愈疾病的条件和方法;“开之以苦”,即开导病人,排除精神上的苦闷,解除思想包狱,使其心态平衡。
1.4 移情调志法
中医心理疗法的移情调志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言语、行为、环境影响将其注意转移、负性情绪排遣,心志改移,使之从不良心态中解脱出来。其机理在于给患者一个容易接受治疗的环境。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消除患者对疾病的误解和疑虑,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心理防御能力,不触及患者的隐私,不揭露患者内心的矛盾冲突,包括致病的情绪因素。
2 中医心理疗法在精神科临床中的创新应用
中医心理疗法在精神科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尽管有较大的作用,但是基本上还是辅助作用。笔者根据平时工作经验积累,认为中医心理疗法在精神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巩固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的自知力、增强治疗的依赖性,也可以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关系,促进患者与社会的直接接触能力。通过这样的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部分功能不足,提高人际关系交往技巧。中医心理疗法的一个关键就是可以通过阴阳平衡、五行疗法来调理患者的心智和情志,有利于巩固心理治疗的效果。
2.2 持续药物治疗作用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能有效地控制急性,和慢性精神症状,提高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缓解率,缓解期内坚持维持治疗者,多可避免复发,在防止精神衰退治疗中,常发挥出积极作用,中医心理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持续药物的作用,一方面是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与中医的心理调节和药物作用也是有一定关联的。
2.3 对因治疗的身体机能疏导
临床医学证明,精神疾病无法彻底治愈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传统治疗只停留在控制神经递质分泌,无法有效修复神经递质的受体机能障碍导致的受损脑细胞。中医心理疗法针对病因根据心理调节和有效的中医药物治疗有效调控神经递质平衡,改善大脑组织供氧,迅速改变患者症状。
2.4 中医心理疗法对患者病情复发有干预
精神分裂症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它的复发性问题,而干预疗法及饮食护理、中药调节等方面的问题,能够改善患者的人体免疫力和抵抗能力,恢复人的自愈本能,从而在缓解病症过后能够最大程度的防止疾病的复发。中医的心理疗法的干预主要表现在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和疏导,在很大意义上,中医心理疗法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抵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促使患者在康复的过程中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张迎春,何红玲.中药治疗抑郁焦虑症的研究述要[J],中医药学刊,2005(04).
[2]曾智.古代中医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之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3]李兆健,王庆其.古代中医心理治疗医案评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7(01).
[4]李兆健.中医心理治疗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10).
郭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