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理人员防针刺伤体系建设研究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护理,针刺伤,急诊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30 16:47
【摘要】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0.6%,其中74.5%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而急诊科高风险性、突发性和快节奏性的特点使得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因针刺伤而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风险。基于系统观点,以急诊科针刺现象为研究对象,对护理人员防针刺伤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体系建设
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医疗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作为医护工作的行使人之一,护理人员承受着社会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所带来的更大压力,其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在已有的针刺伤研究中,对于一般性针刺伤的危害、原因及防范论述较多,而以科室为对象的研究较少。此外,大多数研究过多强调对于针刺伤具体防范措施的研究,而忽略了防针刺伤是一个系统问题,涉及到理念、技术防护、管理等诸多因素,贯穿于操作前、操作中和操作后的全过程,牵扯到众多科室,只有以系统观点看待此问题,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及全面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过程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摒除危险。
1 急诊科工作的特点
急诊科护士常常在未明确诊断前就已投入到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中,病情急、突发事件多,在护理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各种微生物等危险因素,急诊科患者往往伴随着紧张、焦虑、恐惧、急躁等情绪,紧急情况下为患者进行注射治疗时,护理人员更易发生针刺伤意外事故。总结起来,急诊科工作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1 救治对象的特殊性
急诊科病人大多是危、急、重患者,突发病多,起病时多数病情危急,病人和家属心理准备不足,尤其是突发疾病,病人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角色转换,被迫进入陌生环境,因此心理受损情况严重,难免会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导致病人心理脆弱。而家人对于急诊知识了解又不多,因此,会造成延误病情的情况以及不必要的误会。
1.2 急诊工作的特殊性
急诊科承担着抢救危急重症患者,处理各种医疗性突发事件的职责,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的特点,因此,护理工作一般工作紧急而繁忙,需要争分夺秒,而且在未明确诊断前就已投入到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中,针刺伤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2 急诊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害
2.1 因感染而造成的生理性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这其中的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则是其中最常见,也是威胁最大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已有57名医护人员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因皮肤刺伤而造成的感染为48人,占总数的84.2%。针刺伤发生时乙肝病毒(HBV)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被携带HBV病原体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肝的危险性为1/5。可见,由于针刺伤而造成的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客观存在,严重威胁护理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除此之外,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引起破伤风杆菌的存在,这也是对于护理人员的潜在威胁。
2.2 心理危害
意外发生针刺伤后会使护理人员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悲观情绪。在知晓病人患有高致命性血源性疾病的情况下,这种恐惧是强烈的。在对病人的感染状况不确定的情况下,受伤者的焦虑和恐惧程度会持续较长时间。此外,这种焦虑情绪会引起护理人员家庭成员的担心,处理不好,可能会加剧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3 急诊科护理人员防针刺伤体系研究
在针刺伤风险评估中,急诊科属于高风险科室,因此,以系统的观点研究针刺伤问题,以系统观点建立防范针刺伤的完善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严格操作规程,无疑会有效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概率,为护理人员和患者建立一套可靠的安全屏障。
3.1 教育及培训系统
教育及培训是提高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和获得专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医院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护士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针刺伤的危害、原因、防护对策、针刺伤的处理、报告制度、处理程序、医院支撑政策等,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学习规范的操作行为。此外,培训应当包含技能示范内容,以提高学习效果。
3.2 标准防护规范
标准预防原是美国CDC为了减少职业暴露而制定的策略,该策略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范,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最大限度的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标准防护规范基于标准防护策略,对护理人员的针刺行为进行规范。
这些规范包括在实施注射行为前应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为不合作病人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协助;操作时应戴手套;当手或其他皮肤表面被血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彻底清洗;禁止在注射后回套针帽及拔除针头;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放在操作台上;禁止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械;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坚持无菌操作原则,注意力高度集中。注射或穿刺时,手不可置于针头前方;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锐器盒应放置在可靠区域,3/4满时应停止使用;此外,在操作前,必要条件下应当对病人进行分类,对于高危病人如患有20种血源性疾病特别是携带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病毒的病人应当重点管理,严格操作流程,确保万无一失。
在救治时应当严格执行防针刺标准规范,避免危险行为,改变不良工作习惯和危险行为,最大限度的降低针刺伤的概率。
3.3 管理系统
医院应当加强管理,制定操作规范,组织培训及测试,保证护理人员在注射、穿刺等操作中遵照标准规范,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管理支持还包括医院接受防针刺理念,认识针刺危害,跟踪防护技术的最新进展,减少使用安全性能差的护理器材,采用先进防针刺器具如戴自动回缩针头的安全型注射器。改善工作环境,创造愉快舒适的工作环境,保证护理人员愉快稳定的工作情绪。评估科室人员配备状况,及时增加护理人员,合理分工,缓解护理人员的压力,防止人手不足而造成的超负荷工作现象。修订改进废弃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方法,加强针器废弃物管理,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和监测机制等。
3.4 监测系统
建立急诊科针刺伤强制报告及反馈机制,对本科室针刺情况进行统计和分类。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体检,及时为护理人员注射乙肝等防疫疫苗,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署(OSHA)早在1991年就规定,医院必须上报医务人员血液暴露及针刺伤发生的情况,而且采用了维吉尼亚大学建立的“血液暴露防治通报网络系统(EPInet)”,并制定了针刺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以达到对职业暴露的控制和管理。而我国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相应制度。
3.5 处理与治疗系统
建立针刺伤处理原则和程序,这是有效减少针刺伤危害的关键环节,也是防针刺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加坡的医院护士意外被针刺伤管理条例对针刺伤制定了严格的处理程序,可供我们参考。首先是现场处理,立即脱去手套,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不断挤出血液,同时在流水下不断冲洗伤口,然后再用3%碘伏消毒浸泡三分钟,待干后再贴上无菌敷贴;其次,报告护士长或感染控制护士;第三,抽血检验。到指定地点抽血,填写意外伤害报告。第四,将检验结果填入意外受伤报告内,并报医院有关部门备案。第五治疗。若被刺护士血检报告呈阴性,应三个月后再次复查。若血液报告呈乙肝阳性,则要求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并接受其它预防措施。据调查,我国67.8%的被调查人员反映医院没有针刺伤后的上报制度。可见,我国对于针刺危害的认识亟待加强,建立全面、有效的防针刺伤体系势在必行。
此外,心理防护也很重要,因此,在针刺发生之后,医院应及时对受伤人员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减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综上,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某一项或某几项措施来实现,而应当以系统的观点看待针刺伤现象,提高医院管理理念,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一整涵盖教育与培训、标准防护体系、管理系统、监测、处理和治疗系统等五个方面的急诊科防针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医院建立起安全有效地防护屏障,最大限度的减少针刺伤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最大程度的保护好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伟平.护理人员针刺伤感染的防护[J].中国护理管理,2006(08).
[2]李慧莉.品管圈活动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风险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03).
[3]邵芳晓.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02).
孙莎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