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 创新 探索 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若干解决策略

  有句风趣的格言说:“我听过,我忘记;我看过,我记得;我做过,我学会。”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都并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慧以及创新应用能力,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做中学”就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机的学习模式。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又该如何去设计和开展这一有机的学习模式呢?谈谈笔者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做中学”的策略与研究。

  激发兴趣——“做中学”的芽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因此,兴趣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也是“做中学”这一教学模式的“芽”,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在“做中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在教学画图软件中,“学会给图形着色”是电脑画图模块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用“用颜色填充”工具给图画着色的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直接导入,讲解为图画着色的意义与操作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百讲不如一趣,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是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看Flash动画,而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这一教学片段中,笔者利用媒体来创设情景,以听觉、视觉感受为突破口,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绘画的情境,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画图”程序中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展示。在此基础之上,以“怎么样才能给这张图画涂上颜色?”设疑激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动手一试的欲望。

  二、借助游戏,提高兴趣

  玩是学生的天性,在游戏过程中,不但能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易疲劳,又能活跃课堂气氛。笔者经常利用一些具有益智性、趣味性、学习性的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富有趣味的游戏中,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争着参与游戏。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起劲,玩得高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学生通过一些游戏,很快就掌握鼠标器的五种操作。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被激发起来,通过这种游戏教学方法,不但使老师的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一举多得。

  三、表现自我,强化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科学采用“欣赏教育法”、“赏识教育法”、“成功教育法”,让学生时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充分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动力。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并精心组织展示学生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即使是一件普通的作品,也应该予以赏识和肯定。

  学生的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都是他们的作品,都在展示之列。就被展示者而言,其作品被展示对其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就其他同学来说,却是一种榜样,一种鞭策,一种努力的目标。教师应当安排适当的时间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作品展示产生期待,以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在要求学生展示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另外,在课堂的前5~6分钟,有时我给学生设立了一个自由论坛,只要是关于信息技术的事情,无论是产品、新闻、人物,还是笑话、轶事、游戏,都可以讲,要求是要准确、新鲜、有益、有自己的见解。这也就给了那些非常爱好电脑的同学一个展示自己的大好机会,从而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做中学”的茎

  “做中学”的教学策略以问题、任务为起点和主线,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在用“任务驱动”推动活动进程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综合应用——“做中学”的根

  “做中学”强调身心统一活动和手脑并用,是心智与活动、经验与思维同时并进的身心统一活动。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做中学”的最高境界是“做中用,用中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

  “百学不如一用”。笔者针对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年龄及兴趣等特点,设计了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联的任务,进而使学生掌握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在实践中,通过以点带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做到学以致用。“制作一本我们班的作文集”的练习与本班学生自己的作文相关,结合了语文教学,学生感到特别亲切,完成任务时,学生仿佛是个作文编辑。“制作名片和通讯录”的练习学生更是喜欢,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也缩短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制作一份小报”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信息技术不再纸上谈兵。

  延伸教材——“做中学”的花

  教材是教学之源,如何让教材中的“冰冷的美丽”变成学生“火热的思考”,就需要我们在实际运用教材时进行有效的思考,把握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对象的基本特征,不拘泥于课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地在各种生活资源中提炼知识,整合学科资源,营造出“简单、有趣、鲜活”的学习氛围。

  一、整合学科资源,延伸教材

  小学现代信息技术课的集成性非常强,它自身本来就是一门综合课程,它的内容与小学各门学科紧密相连。能将这门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也能联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

  同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为相关学科的教学服务,都是将信息技术课突破学科堡垒融入日常教学的好机会。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犹如享用了一桌营养丰富色味俱佳的知识套餐,必将胃口大开,兴趣大增。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不自觉地将各科的知识融汇贯通在一起,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创造了一个良好条件。

  所以,现代信息技术课的职能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专业地讲,就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这就对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提出了严格而又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必须对语文、音乐、美术……等都要有一定的掌握,才能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

  二、利用各种资源,延伸教材

  其实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为因材施教提供最大的可能。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一旦学生遇到一个从未遇到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和他们一起研究问题的答案,通过查找和使用网上教程来学习基础知识;通过论坛和QQ群来讨论问题;教师通过提供专业书籍以使他们掌握专业的系统知识。通过以上方法引导学生寻找和利用各种资源,延伸了教材,也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效果。可见对教材适当的拓展,不仅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做中学”的教学,把传统的“纸上谈兵”——听讲模式的教学变成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此得到自由的释放,也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终身享受。最终让学生从实践习得经验,真正从“做”中学到知识与技能。

  潘军(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江一小311228)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