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应求新、求异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作文,学习,雷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7 14:38
作文,往往比较明显而集中地反映出学生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以及语言技巧等方面的情形,学生的作文能力实质就是整个语文能力的总体反应。因此,我在教学学生作文时,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方法,力求做到求新、求异。
一、指导学生写出鲜活的作文——求新
鲜活的作文,是指童心流露,自然童趣横生,小作者的天真幼稚与顽皮聪明一起跳跃,与瞬息万变的生活环境息息相通。这充满新意的文章既使儿童从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又令读者忍俊不禁,妙不可言。
1.教师观念要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小学作文指导中,顺应学生的好奇心理,教法常新、形式多样,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昂,思维活跃。二十几年来,我坚持每天第一节语文课前开展“两分钟名言警句”汇报,学生按学号轮流转,把自己头天收集的名言警句在放学时写在小黑板上,第二天上语文课时由该学生组织大家学习,并让全班学生默写在“课外阅读笔记本”上。每周五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报道,把自己头天或当天收听到的新闻告诉学生,同时要求学生随时收看收听国内外新闻,收集社会、家庭、学校、班上新闻,写成“一周报道”,班上同学互相传阅。
2.选择作文题材要新
每次作文时,教师先紧扣语文教学中每个单元训练的重点命题或半命题,然后交写作小组讨论,确定具体、新颖的题目和材料。这样,作文既有延伸性,又有灵活性。如小语第十一册第七单元重点训练为《真情实感》,作文题目则为《XX,我想对你说》。我让学生在小组上把这个题目补充完整,再选择真而新的材料口头叙述。要求学生讲出真情实感,用词恰如其分,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出色的学生在全班口头作文。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真实、新颖的材料如泉涨涌。有选《奥巴马,我想对你说》,大概内容是:美国的奥巴马,你不应该利用自己国家的强大,随便地欺负叙利亚等弱小的国家,你应该和全世界人民和睦相处,共创美好的二十一世纪……有选《赠贺卡的人们,我想对你说》:你知道吗?贺卡是用上等木材所制造,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所赠送的贺卡要多少个小兴安岭啊!我呼吁,不要贺卡,要绿洲……有选《健儿们,我想对你们说》、还有选《月球上的嫦娥,我想对你说》,这些材料难道还不真不新吗?
3.旧题逆向求新
学生已多次写过的文题能不能写出新的东西来呢?这是指导老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小学生从三年级命题作文到六年级写了一批长短不一的文章,其题目可算丰富多彩了,我将旧的文题改变思想、跳出原有框架,改变人称,重新创作。如《记一次体操比赛》的作文题,学生年年比赛,期期写,学生简直成了一个“复印机”。过去学生大多是以第一人称,写班上、自己的情景较多。我要求学生在同中求异求新,以一个小记者的身份来报导比赛情况,也可以以家长、老师的身份来参观访问,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写出的效果也不同。从而使学生明白:写作时,对同一题目,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材构思,旧题也可写出新的文章来。
4.教学结构求新
目前,有的教师指导作文太具体,导得过死、学生无自由思考的余地,结果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万人一面,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如,我指导学生写《校外见闻》时,我选择的教学结构是:放手试作——典范引路——依法导改——互改再作——教师评稿。
讲、改、评结合,总结出写“见闻”的一般方法,然后在方法的导引下,学生自改自评。这样,学生的习作既受到方法的制约,又有灵活自由的展示,学生习作就避免相同现象。
5.对学生作文评价要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求知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能否正确评价学生的作文,是直接影响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作文评价;学生作,老师闭门改,盲目评,评改后的作文发给学生,有的学生看一下分数和评语,有的懒惰学生根本不问津,教师真是累死不讨好。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即学生完成习作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大家听每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边听边议边改,最后评价,执笔的小组长写上“我”的点评,作上“优、良、差”,标出等级,组上选出的佳作在全班范读,学生有了一定的批改作文的能力,我又让学生两人交叉互相改作文,勾划优美词句,改通句子,作上“我”的点评和总结。也可让学生自己改自己的作文。通过信息反馈,老师选出优秀习作鼓励学生投稿,凡发表的文章均复印并配上小作者照片,在学校展出,使所有学生都受到激励。
二、增辟思维途径——求异
作文是一个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小学生作文时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偏见,导致写作上的困窘。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偏差,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增辟思维过程,在求真、求新的基础上,达到求异的目的。
1.独辟蹊径,不同立意
引导学生从自己不同的立足点,从自己的感受,选材立意,写出中心与众不同的文章来。如写《秋游桂博园》,学生作文雷同,大概都是先写秋游这天的天气,接着写路上见闻,然后,写在山上如何吃喝玩乐,最后写感受。年年春游、秋游桂博园,次次作文一个样,学生写作枯燥乏味,老师评改也提不起兴趣。于是,我启发学生注意从不同角度捕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今天一片狼藉的桂博园与往日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受?”
“今年桂博园人们摘桂花你有什么看法?”
“秋游中,有的学生花钱如水,你有什么想法?”
“山上的游人越来越多,花草树木却越来越少,你有何感想?”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写出了不同主题思想的文章,有的写了桂博园景色越来越美,新增景点多处,反映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的写到一些愚昧的人摘桂花,破坏环境,呼吁人们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一草一木;有的写到某些老板不择手段骗取游客钱财,希望有关领导管一管;还有的写到,同学们采集标本,这次秋游真有意义……
2.同题异材构思,拓宽思维
小学生写作文,一看到题目往往被某种习惯或心理定势束缚,思维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不善于寻找不同的材料。例如,写《我的同学》,由于学生受范文的影响,选择推车子、捡粟了、送孩子、扶瞎子、让位子、提篮子……这些老掉了牙的材料,这样难免雷同撞车,因此,在指导这类作文时,老师要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的思路,广泛选材,用不同的方法构思,同一题材、写出不同思路的文章来。为此,教师将有特色的学生请上讲台,举行一个答记者问的活动,同学们担任小记者,向这些学生提问,有关于学习、劳动、生活、爱好、往事等问题,接着同桌之间如此炮制,让学生选择新颖典型的材料,巧妙的构思,来表达《我的同学》这一主题,这次作文后,学生笔下的同学再不是千人一面了。有的以《爱管闲事的同学》为题,有的以《小小的科学家》为题,有的以《不吃零食的同学》为题……由于思路开拓,方向各异,有从正面写的;有从反而揭露的;有直接描写的,有间接歌颂的;有先褒后贬的;也有形贬实褒的,写出了同学的各自特点。
总之,选择真实的材料是作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缺少了它,学生作文就成为“无米之炊”;求新、求异,是作文指导的升华,作文缺少新、异,就不能适应腾飞的社会,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只要将三者有机结合,步步落实到位,作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杨菊英(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第一小学63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