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出情感,蕴含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允许他们性格的差异,以不同的方式体验和感受作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去再现文本。
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
例如:学习《社戏》我让学生先预习,上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课文。在课堂上爱画画的同学互相交流,王芳画的是河中行驶的小船,后边是隐约的石拱桥和连山,两岸边是碧绿的豆麦田。张超画的是船头看戏。在戏台前挤满了白篷和乌篷的船,戏台上演员正表演打仗。爱表演的李静、邓军上讲台表演桥下开船的动作。把那“一点”“一磕”“退后几尺”“又上前”的动作表演得灵活灵现。李丽和吴明上台模仿“六一公公”和“双喜”的对话竟也惟妙惟肖。让同学们热情高涨,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不断指评。
在班里教室的后墙上常常贴着与课文有关的画画。既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的凄美游子图;也有惠崇《春江晚景》的竹、桃花、春江……的江南春天美景图。讲台上常常走着《最后一课》中后悔不已的小弗朗士;《三味书屋》中摇头晃脑朗读的先生。不管是《变色龙》中围绕着狗的主人是谁变了五次的奥楚蔑洛夫;还是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围绕着于勒是贫是富而变来变去的菲利普夫妇,学生们都有人揣摩演出得惟妙惟肖。下课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
二、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走进直观形象,音形俱全的动画世界
用课件进行阅读教学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尽快地捕捉到需要的信息。例如《济南的冬天》随着画面的变化,幻灯片的变换,卧在小山中的一座老城、顶着雪花的矮松、露出粉色的山腰出现在同学们眼前,耳朵里听着抑扬顿挫的朗诵。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对于济南冬天特有的动人冬景就理解体会了。当转播《骆驼祥子》的暴雨片段,学生看到祥子在暴雨中半死不活地低着头拽着车往前走,而坐车人一声不吭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就是不肯避雨再走,而且到了目的地多一个铜板也不给祥子。学生们既有对坐车人的厌恶,也有对祥子的同情,深刻理解了旧中国车夫们的悲惨命运。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时候,随着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解说,出现了黄山顶上的日出、云海,黄山上的奇峰怪石,驰名中外的迎客松。同学们惊叹我们祖国山川的神奇美丽,理解了徐霞客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对黄山的赞誉。激起同学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三、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学生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不要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例如:学习《看云识天气》我会让学生仰望天空阅读课文,说说天空中飘的是什么云,有什么形状特征。学习到《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在烈日下忍受酷热天气的煎熬拉车。让学生想想在烈日下收割稻谷的父母,在大山中伐木的父亲。学到《背影》中的父亲穿过铁道艰难攀爬上阳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再让学生想一下攀爬在竹木铁架上做建筑的父母的背影。学习《多收三五斗》时,让学生把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现象和今天的农田补贴、种子的赠送、技术的指导、绿色通道的开通联系起来。
引导不同学生说出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写出各自的读后感受。这样在师生互动的交流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既能引导他们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意,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罗家伦在九年级课文《学问和智慧》中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智慧说是建筑师的匠心。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作建造一栋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些材料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学生只要充满兴趣,经过思考、实践,才会知道不同的砖头该放在什么位置,才能建出需要的楼房。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走进文本;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学习,实现课标中规定的三维目标,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赵华德(四川省万源市第二中学63637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