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搭好纠错的“脚手架”

  【摘要】出错是学生学习真实水平的流露。尽管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用心把握,错误的出现总是不可避免。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一生成点,让“错误”变为支撑点,为学生搭起悟错、辨错、改错的“脚手架”。让学生在弄懂自己产生错误的真实原因的同时,把思维引向深入,挖掘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构建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错误;支撑点;悟错;辨错;改错;脚手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8-0042-02

  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出错是学生的权力。尽管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用心把握,但错误的出现总是不可避免。这时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一生成点,让“错误”变为支撑点,为学生搭起悟错、辨错、改错的“脚手架”。让学生在弄懂自己产生错误的真实原因的同时,把思维引向深入,挖掘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构建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一、搭好悟错的“脚手架”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思维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错误,错而悟之,变“废”为宝。如二年级课本下册第58页第3题是用减法的性质来解决问题的题目:我一共进了80本《十万个为什么》,上周卖了38本,这周卖了25本,还剩多少本?在学习时我先让学生读题,找出题目中的信息,然后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在汇报交流时有一生的算式是:80-(38-25),同学们提出了质疑。随着质疑展开了讨论:先让出错同学说出列式的理由,但一时他说不清楚,此时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谁有办法把这个问题让他弄明白?”一生上台演示:“我在手中放8根粉笔;然后再从手中拿3根先放到桌子上,再拿2根放到桌子上,我手中还剩多少根粉笔?”让出错的同学列式,答案是:8-3-2=3(根)。他又演示:“我在左手中放8根粉笔,用右手先拿3根,再拿2根把它们一起放到桌子上,我左手中还剩多少根粉笔?”又让出错的同学列式,答案是:8-(3+2)=3(根)。

  根据他的演示,出错的同学豁然开朗,上台讲出了他对题意的理解:“本题就是要从总数80里先减去上周卖出去的38本,再减去这周买出去的25本,即:80-38-25,就是还剩的多少本。或者是从进来的总本数里一次性减去两周共卖出去的总本数,即:80-(38+25)。而不是从总本数里减去上周卖出去与这周卖出去的差,即:80-(38-25)”。他的分析,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让出讲台,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搭好辨错的“脚手架”

  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有时会故意“出错”,为学生搭好辨错的“脚手架”,把学生误入歧途,产生错误的学情信息,然后再根据错误及时点拨、引导和解惑,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如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圆和零都有无数条对称轴。同学们的判断答案是对。面对学生的错判,我没有马上纠正,而是让大家展开讨论与实践。首先请大家在本子上写一个零,再在本子上画一个圆;其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在纸上呈现出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细心的同学观察到了零在纸上呈现的形状是椭圆,圆在纸上呈现的形状是正圆;而不细心的同学观察后的结果都是圆,(因为这部分同学平时对书写就不那么认真,那么规范,平时把零就写成了圆)。观察后正确的结论是:零是椭圆,圆是正圆;最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对折找出圆有多少条对称轴?结果是无数条。再对折椭圆观察零有多少条对称轴?结果是两条。

  让学生亲历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到准确的答案,不仅抹去了过去学习上的不良习惯,而且主动建构了新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搭好改错的“脚手架”

  面对错误,教师要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搭好改错的“脚手架”,引导学生主动改正错误。如二年级学习乘法时有这样的一组题目:(1)有2排桌子,每排有6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2排桌子,一排6张,另一排7张,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在独立解答第2题时答案五花八门:6×7=46(张);6×2=12(张);7×2=14(张);2+6+7=15(张)。很显然,学生是受到第1小题乘法应用题的影响,没有读懂题意,从而胡乱凑数列式。我把四种错误的算式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找出错误原因。接着引导:这四道算式应该怎样改正就正确了呢?学生汇报:把算式6×7中的“×”改成“+”就正确的了。算式6×2=12(张),是把另一排的7张错当成了6张,应该是把7张桌子看作6张加1张,所以算式6×2的后面再加1,即:6×2+1=13(张)。或者7×2-1=13(张)。

  错误是学生真实水平的流露,在学习中出错是很正常的事,教师要站在教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珍惜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错误。引导学生在悟错、辨错、改错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让错误催生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细化或系统化。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深刻,体验才会更真切。

  王玉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