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备课”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新课程,备课,课题教材
  • 发布时间:2015-09-25 14:12

  【摘要】备课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很重要,尤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备课的有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进行有效备课时,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有效备课。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8-0081-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备课的有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进行有效备课时,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一、传统备课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传统备课问题突显,具体表现在:

  1.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探究过程的展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合作能力的培养。

  2.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

  传统备课中,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甚至问题答案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这种教学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了,其实质是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最终是学生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只重预设,忽视生成的理念是传统备课的一大弊端,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3.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

  备课“备知识传授”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激发学生的情感,没有激情的学习是低效的。“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

  4.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比较重视。这种教学的最大收获就是成绩可能是“骄人”的,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却与此不能成正比。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会显得束手无策。因此,教育、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远离实践,更不能远离创新。

  5.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

  传统备课考虑较多的是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本学科之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就很少顾及,这样的备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有效备课的基本要求

  1.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各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所谓“生成”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要想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内在联系,教师要能够即时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走进学生们的生活,了解学生,解读学生,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对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中间最新的信息,为下一个预设活动提供依据,使预设活动和学生的兴趣、生成活动紧密结合,保证预设活动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2.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在备课过程中只有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它当做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真正落实课改理念。因此,教师在目标定位上要各有侧重,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构思。教师最好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开展有针对性地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3.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应该说,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就能够拥有大量“为我所用”的资料。备课的资料如何采集昵?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搜索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筛选;第二,平时做个有心人,经常搜集一些资料;第三,学会储备,平时搜集的资料要善于分类保管;第四,资源共享。

  在备课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搜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要力争做到:(1)创设生活情景,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2)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3)服务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增强这样的意识。

  4.体现备课资源整合的理念

  备课时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重组,合理运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能够较好地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要做到四个整合:(1)目标整合,以学生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内容整合,一是凸显经验性,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为主,二是以学生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学生参加各类活动;(3)形式整合,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设计要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各种资源的整合必须实现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5.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要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的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吕淑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