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编化学课程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8-0080-02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中学化学课程从以前的8章扩成到现在的12章,其内容体现出由浅到深、更加紧密生活实际的特点,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说,让学生学会做人原则、学习方法、如何培养知识能力(化学基本能力及实验能力、化学与技术的关系、有关社会发展的知识等)、感情、态度及价值观(对学习及探究的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等),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小看。

  一、各章节的安排特点

  在各章节的安排问题上,以前的教科书前言就讲到了物质的变化,而在新编的教科书上则强调化学课使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具有的重大意义。因此,教师在讲第一节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重视设计几个简单的小实验,提高课堂气氛。有条件可借助多媒体网上下载观看并讲解一些有关化学课程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国防和现代化建设的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周边发生的每一件现象与化学课的关系。

  在教科书第一单元专门安排“走进化学实验室”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初中化学课常用的设备和仪器,掌握简单的基本实验原则,让学生认识到化学课是离不开实验、理论知识离不开实践的道理。

  在教科书第三单元专门安排有关水的知识,比老教科书内容更加丰富。目前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学习这一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水源,怎样排除污染,怎样保护水源等问题,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大自然的习惯。

  在教科书第四单元专门安排有关物质构成的奥秘方面的知识,体现出内容方面由浅到深的特点,讲解物质构成的微粒从宏观方面是元素,微观方面是分子、原子、离子。

  在教科书第七单元安排关于燃烧的内容。在老教科书只说明燃烧的基本条件,在新编教科书则在其外加入如何利用燃料、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开发新能源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人类创造了世界,并且人类有破坏世界的能力的实据。

  老教科书上酸、碱、盐等方面的内容设为一章,在新编教科书上这些内容扩到二章,以便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新编教科书上生活方面的知识安排一章,以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科学饮食为目的。

  二、内容安排的多样性

  在内容的安排方面,每一个小题目基本上包括课程内容、实验图、示范性试验、讨论材料、活动与探索、观察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和习题等内容,便于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资料。

  在课程内容教学方面,教师讲课之前应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全面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计划。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教学目标。

  设计课时计划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导入新课方法方面加以探究。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决定所要学习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揭开每节课的题目方面要全面探究,为使学生的精神集中到本节课内容上而努力。

  2.在突破重点、难点方面重视方法。因为每节课成与败取决于该课重点、难点突破方面所利用的方法,所以设定课时计划时只重视内容,而重视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副的教学理念。从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来看,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教师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以往的“蜡烛”变为,让学生从内心上激活的能力。在传达课程内容方面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度的教学技巧。

  及时有效地利用示范图,在讲解有些抽象的感念时(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借助多媒体教学效果肯定会很好。

  课程的每一个小题目融入到课程内容上,教师通过善于提出讨论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

  在讲解教科书上的“材料”时,教师应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以便提高学生独立掌握一些知识和信息。

  在讲解活动与探索部分时,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做,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有些危险、形成毒品的实验教师可以自己做让学生观察并总结。组织时一定要做好总结,这样能够争取学生的全面参加,独立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探究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现场组织活动、收集资料、组织观察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精神,争取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在组织学生家庭小实验时,给学生明确讲解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用品设计简单的实验仪器独立操作能力,并且让学生感到日常生活与化学紧密地联系。

  在讲解习题部分时,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形成性测验的方式重视巩固内容,理论联系实践,或者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做的方式,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此外,教科书上还有“扩题”,在教学时,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讲解。

  总之,新编化学课程是以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学生要学会全面、丰富的技能为目的,要求不断探究精神。

  茹仙故阿不都肉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