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8-0089-03

  现代教育学证明:有效的切入是一种艺术,被喻为教师谱写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成功的阅读教学总是与有效的切入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于阅读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教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便是选择难点的突破口,便是给了他们一个支点,让学生能借此举重若轻地把握课文,揭开课文的重重帷幕而洞悉其中的奥秘。一个好的切入口便如同抽丝线剥茧之初的丝头,只要能找到这个丝头,就能有条不紊地一层层剥去茧的丝线,最后终于得到茧。因此,我们可以说切入点找得是否准确大有讲究,是实现简简单单教学的关键!找准了切入点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激发起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找准了切入点关系到抓住一个点而带动全篇,四两拨千斤,关系到单刀直入进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找准了切入点能将读悟、想象有机地融合,将教学过程走实,让学生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简简单单教语文。

  一、确定阅读教学切入点的基本手段

  1.透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是有效切入的前提

  一篇课文中可作为教学切入点的往往不只一个,但并不是任何一个切入点都有益于教学。那么如何科学而艺术地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呢?其最根本的当然是依据教学目标而确定。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某项教学活动试图达到的目的,它对教学起着主导作用。脱离了它,我们的教学就会变得盲目和随意。由此可见,目标很重要,目标明确了,教学的方向也就明确了。教师在深读教材后,尽可能的全局掌握目标体系,从浅入深,从旧至新,将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的“精、细、准”,为有效切入提供方向的指引,使教学切入点的选用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故而才能有的放矢,有所作为。

  2.增强对切入点选择与运用的认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确定、运用也需要依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教师具有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能够促使其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愈加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及可持续发展,以更加科学、适当的切入问题,为学生开启学习成长的智慧之门。教师具有以人为本的学习观,教师将会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创设灵活新颖、行之有效的切入问题,以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潜能。诸多理论基础同样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方法”,使教师在设计切入点问题时,充分考虑到问题对学生的启发,使其更加乐于自主探究、自主表达。学习了斯金纳的“刺激-反应-强化”,教师就会增强外部条件的价值,进而更加重视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用。而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则会使教师在选用切入点时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设计出有梯度,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的切入点。

  3.深入探索,多维度发掘教材特点以有效切入

  教学中的“切入”方法是很多的,最佳的切入点,是从文本解读中来的。教师没有独到的感悟,没有处理教材的胆识,何来教学的艺术?诚如,方智范教授所说的,“教师应是文本作者的知音”。语文教师的功夫就在于善于读通文本,并有能力进行二度创作,从而在课堂上“导演”出一幕又一幕师生共演的精彩剧目来。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虽说每篇课文的篇幅都不算太长,但可讲可学的内容应该说是相当多的:从字斟句酌到听说读写,从品读感悟到人文熏陶,从知识熏陶到能力培养,从思维训练到方法迁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求全,教学效率低下不说,就是学生也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教师切不可把每篇课文的内涵都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而应根据教材具体情况和学生发展水平来确定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好教材的某些方面,集中发挥其某方面的“例子”功能。具体地说,即教学首先要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关键点。教师在设计时就要善于抓住这个关键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深入研读,使这一切入点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点。

  4.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巨大的影响,学生在轻松、愉悦、活泼气氛中的智能操作活动效率远远高于恐惧、焦虑的气氛。因此,创造快乐、活跃、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调节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将为提高切入点的有效性开辟广阔的天地。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富于人性化的,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是师生共享的。为此,教师要以自身的丰厚底蕴、师德魅力来影响、感染学生,并尽量丰富学生的视角,延展课堂的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丰富其情感体验,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感。和谐的课堂氛围来源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自于师生之间的情感支持。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成员之间能够分担他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及情感负担,并帮助对方超越障碍,消除负担,建立合作信任,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以及进步的喜悦。教师在这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情感上理解、引导,为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在知识上帮助、指导,为学生排除学习的障碍。教学活动在相互理解、激励、帮助的氛围中进行,必将促使阅读教学切入点愈加有效的实施。

  二、寻找文章的有效切入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从文章的题目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它蕴含着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抓住题目,读懂题目,是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可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质疑,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及情感的熏染。

  将课题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如教《飞夺泸定桥》可以这样导入:“飞夺”是什么意思,文章写谁夺泸定桥,为什么要夺桥;为什么要在“夺”字前加“飞”;“飞夺”强调了什么,结果怎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此时自然很好奇,求知心情很迫切。教师可抓住学生当时的心情准确点名“夺”就是重点之词,并说:某部队战士在黎明前接到上级紧急通知,要求他们务必在天明之前一定“夺取泸定桥”。在这任务紧、时间短的情况下,战士们在敌人枪林弹雨面前,以英勇无畏的精神,以最快的速度夺下泸定桥。这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乐意学习。教师的导语关键在于准确地找出重点词,以自己的激情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里,这样,上好一节课就容易得多了。

  2.在课文重点处切入

  文章都有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处提问,不仅让学生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对课文的重点处加深了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那么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课文的关节点,往往是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语文课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词句。弄清这些词句,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认识有所提高,一些具有难度的课文往往有明显的关节点。而某些浅显易懂、篇幅较小的诗文也同样存在关节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既包括新出现的知识难点,也包括虽已学过却又似懂非懂的知识点。这些难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出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

  如《鸟的天堂》教学片断:

  师:全文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请同学们读一遍。

  师:如果我们说“我们的学校的确是我们的学校啊”,这句话有意义吗?对这个句子你怎么理解?(生回答不出来)

  师:要理解这个句子建议大家先认真读读全文,弄明白句子里的两个“鸟的天堂”的指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弄清了带引号的“鸟的天堂”的意思是确认大榕树确实是鸟的天堂。

  3.从文章细节处切入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感悟及品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敏锐地捕捉到它,教学就能进入别有洞天的境界。

  《掌声》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依据文章的主题,我于是发问:“小英为什么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为什么作者还说是‘总是’?”这个看似无疑的问题却能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他们也并能很快明白,此处细节描写不仅揭示了小英因为腿部残疾,很少和同学接近,而且可以看出她心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怕别人取笑她。

  4.从作者情感触发点切入

  叶圣陶先生说:“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阅读需要“披文而入情”,找准理解文本的切入点——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搭建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在字斟句酌中体会作者感情,引领学生与文本共鸣,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新的发现、新的感悟。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尤其关注到一个点——“鼻子一酸”,这四个字在王老师看来,就是作者所有情感表现的一个浓缩点。他从作者情感触发点切入,以一个“酸”来紧扣课题中“慈母情深”的“深”,把“题意”引向“文意”,引向深读探究的链接。学生通过感官体验、认知冲突,深入文本,感悟儿子心酸的根源,并由此发散,更深入地体会文本主旨。

  师:“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生:想流泪。

  生:难受。

  师:你们向母亲要钱时,有过鼻子一酸的感觉么?

  生:没有。

  师:不对呀,母亲给我1元5毛钱,没有骂我半句,此刻应该是——

  生:高兴、开心。

  师:作者却没有丝毫高兴、快乐、兴奋,而是化作(启发:四个字)

  生:鼻子一酸。

  师:为什么鼻子一酸,读一读你的体会,你的发现。

  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深处,找出让我“鼻子一酸”的几个镜头,进一步感悟“慈母情深”。“深”字首先藏在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噪音里,藏在对母亲的外貌刻画里,藏在四个“立刻”的快镜头里,还藏在母亲那毫不犹豫的一“塞”里。王老师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深刻的品读,读出情,读出味,每一次都回到课题“慈母情深”,把学生的感情一次次推向高潮。最后让学生把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言语的表达与情意的激荡和谐地融为一体。“鼻子一酸”是慈母情和子女情的一个枢纽、一面镜子、一口亲情氤氲的泉眼,更是课堂情感巅峰体验的一个制高点,既是本课的一个切入点,又是贯穿全课的一条情感主线。抓住一个“酸”字探究缘由,则情动于衷,言达于外。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有效的切入点寓含了作者传递的重要信息,如对中心事件或主旨的概括,对作品人物和对象的体会,对行文线索的追踪,对文本体裁的提示等等。选择了一个合适有效的切入点,便是选择了难点的突破口,让学生举重若轻地揭开课文的重重帷幕而洞悉其中的奥秘。总之,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学生读、疑、析、议的能力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钻研教材,才能找准这个切入点。

  马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