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创新精神,心理学
  • 发布时间:2015-09-25 13:5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8-0066-02

  创新性地开发教育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育过程,以达到建构性地实施课程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新过程。小学生活泼好动,探究性强,正是培养创新精神,形成个性的重要时期。而数学是一项创新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的态度、理性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个性的张扬。因此,现代教师要唤回学生的自信。在数学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个个跃跃欲试,自信地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大力表扬,及时鼓励和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

  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创精神,对学生的新发现。哪怕是微不足到的见解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只有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如教学这样一道例题:“壮壮和丽丽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壮壮每分钟走55米,丽丽每分钟走60米。经过6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们家相距多少米?”教学时,我让学生实际表演,弄清速度、速度和、相遇时间及总路程、路程之间的关系,学生甲得出两种解法:55×5+60×5和(55+60)×5。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有个学生提出:“老师,书上的线段图为什么这样画呀?如果壮壮和丽丽的家在学校同一方向,他们之间相距多少米?”非常好的问题,我随即表扬了他爱动脑筋。如果按照他的想法,会有怎样的结果?我又出示了线段图,从图中不难看出,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是丽丽家离学校的米数和壮壮家离学校的差。列式为60~5-55~6或(60--55)×5。有没有别的情况呢?鼓励学生继续思考,给每个学生表现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除了上面两种情况,还会有什么情况出现?我让每个学生动起手来。他们画了很多种线段图,一起来讨论解决问题。这样,为学生构建了开发的思维空间,充分利用书本设计了可思考的问题,学生情趣高昂,个性飞扬,他们的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

  二、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新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新的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以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例如教学应用题:“有25块棱长0.6米的正方体大理石,每立方米大理石重2.5吨,如果用载重生5吨的汽车一次性运往工地,运走这些大理石至少需要多少辆汽车?”同学们的解答是:2.5×(0.6×0.6×0.6)×25÷4.5=3(辆)我也认同了这种解法,正要讲下一题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如果25块大理石用3辆汽车一次运完,由于25÷3的商不是整数,又不能超过汽车的载重量,那么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只能把一块或一部分大理石锯开来,分装在这3辆汽车上,而这在实际运输中是不可能的,所以至少用3辆汽车来运是不对的。听了他这种讲法,我感到很惊喜。想不到这位学生能以事实说话,不迷信老师,不迷信题目,不盲目吸收,能独立思考,而且讲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并积极地与他们一起探索,去发现更广阔的新天地。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求异品质表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是满足于一般的结论,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有研究认为:求异品质是创新的源泉。学生的求异思维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引导学生从单一思维向多项思维发展,在求异中创新。

  在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别人没想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多种解决的方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教学应用题“服装厂要做1500套服装,计划3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套数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完成任务用了多少天?”同学们的列式是“1500÷(1500÷3O×l.5)=20(天)”,我肯定了这种解法的同时,又问:“动动脑筋,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鼓励求异,学生有的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也有的分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过了一会,有位学生举手回答了另一种解法:因为生产的总套数不变,实际的工作效率是原计划的1.5倍,那么反过来计划时间是实际时间的1.5倍列式是“30÷1.5=20(天)”。真是太妙了,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呀!我就对这位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开发了创造的潜能。

  四、设计开放性题目

  设计开放性题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谓开放性题目,通常是指不具有定向的解题方法,答案往往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利于思维的开拓和深化。同时,开放性题目由于各个要素的开放性,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新华书店、学校、体育馆在同一条街上,新华书店离学校有600米,体育馆离学校有800米,新华书店和体育馆相距多少米?”由于三者所处位置不同,解法也完全不同。一种理解:学校在中间,列式是“800+600=1400(米)”,另一种理解:新华书店在中间,列式是“800-600=200(米)”。像这类题目,突破了常规思考方法,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题,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创造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源泉。教学中,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勇于进取、坚持己见……以及许多所犯的美丽的“错误”,往往是创新个性的隐含表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发挥数学的教学功能,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