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唐代,金银器,瓷器
  • 发布时间:2014-09-13 14:58

  摘要:唐代金银器制造是我国古代金银器制造的顶峰,吸收了大量的外来元素,同时也开创了中国金银器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大量金银器和瓷器的对比研究,从造型、纹饰和工艺三方面分析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从而了解这两类器物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唐代;金银器;瓷器;影响

  金银器是唐代器物中的一类重要器物,在唐代只能为上层贵族所使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瓷器的使用则非常普遍,贵族和百姓皆可使用。为了顺应大众的审美和追求奢华的心理,不少瓷窑开始仿制金银器的造型,并将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与瓷器的特点相结合,运用到瓷器制作中。本文将从造型、纹饰、成型及装饰工艺三个方面来探讨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

  一、造型的影响

  1.杯

  杯是唐代金银器的一类主要器物,它的形制主要有高足杯、八棱杯、筒形杯、碗形杯、长杯、海棠杯等。高足杯来源于罗马、拜占庭,八棱杯具有波斯萨珊的风格,筒形杯和碗形杯是粟特的典型器物,长杯和海棠杯流行于粟特和波斯萨珊地区,这些杯的形制与古代中国传统的杯形制有很大区别。唐代的杯是陶瓷器中较早模仿金银器的器型之一,它在造型方面对金银杯的模仿以高足杯、筒形杯、碗形杯、长杯和海棠杯居多,金银杯上的折棱多用弦纹代表,模仿金银杯的环状把手、“6”字形把手,但去除了复杂的指垫和指鋬,有的杯上也加了与金银杯相似的喇叭形高圈足,此外还运用模制的方法来模仿金银长杯和海棠杯的多曲形制。唐代之后的一些瓷杯也仍然保留着一些金银杯的特点,并有所发展,例如模仿金银杯的把手上的指鋬,海棠杯保留了多曲,但由以前的“U”形向圆形发展等。

  2.碗

  唐代的金银碗有浓厚的粟特和萨珊波斯的风格,一般腹部较浅,圈足较矮,尤其口部的形制多种多样,大量采用分瓣,常见的有菱花口、葵花口等,腹部则錾刻出多瓣,将其分为几个区域。从唐代中期开始,瓷器中的碗开始模仿金银碗,浅腹,矮圈足,口部也多做成花瓣口,腹部也用划花的方法形成多瓣的形制。唐代之后,碗的形制发生了变化,腹部变深,圈足变高,口部也多为圆口,但不乏有一些器物刻意仿古,使用花瓣口,把腹部分为若干个区域,追求新意。

  3.盘

  唐代金银盘的形制与碗有一些相似之处,腹部也錾刻出多个区域,口部做成花瓣口。与碗不同的是,有的盘出现了宽平折沿,再在折沿上錾刻出图案,主要的器型有圈足盘、平底盘和三足盘。由于材质的限制,唐代瓷盘对金银盘的模仿仅限于腹部、口部和足的造型的模仿,金银盘过于复杂的装饰在瓷盘上很难体现。随着模制技术和覆烧技术的成熟,陶瓷盘碟类器物也开始采用宽平折沿。唐之后的瓷盘虽与唐代的造型有很大区别,但有个别器物仍将唐代瓷盘的特色与当时的造型特点结合到了一起,例如使用花瓣口和出脊的凸棱等。

  4.壶

  唐代的金银壶主要有执壶和皮囊壶两种,执壶是萨珊波斯地区的流行器物,皮囊壶则是契丹民族的传统器物。从唐代中后期开始,瓷壶开始对金银壶进行模仿,执壶出现了长而弯曲的流,宽带状的把手,器身多为瓜楞腹,足部开始变高。皮囊壶又称“鸡冠壶”或“马镫壶”,这种壶是模仿契丹民族盛液体用的皮囊制作而成的,早期的皮囊壶上部有孔,后用提梁代替了穿孔,并且加了圈足。唐代的瓷质皮囊壶多为中原地区的窑厂所制,融合了一些中原瓷器的特点,与契丹民族的传统皮囊壶有很大差别。唐代之后的瓷质皮囊壶较少,造型也是在唐代瓷质皮囊壶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壶身增高变瘦,且多为辽代的窑厂所造,使用人群也集中在辽王朝的贵族之内。

  二、纹饰的影响

  唐代金银器上的纹饰大多使用錾刻法制作而成,利用金银良好的延展性,形成浅浮雕式的图案,并且种类繁多,造型复杂。为了使瓷器也呈现出像金银器一般富丽堂皇之美,瓷器在纹饰上也开始模仿金银器上,同时模印技术的成熟也为之提供了技术保障。首先设计制作好模具,然后在模具上压印形成浅浮雕装饰,其图案大部分都是脱胎于金银器的纹饰。而且这类图案的内容还被发展成用细针形的工具或者刀形工具直接刻划在瓷器上,形成了瓷器装饰中的特有风格。这种方法也深深影响了两宋的瓷器制作,直到宋代瓷器中的花草纹、鸟纹、人物纹等都可以在唐金银器上找到原本。金银器纹饰对瓷器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三类:植物纹、动物纹和辅助纹饰。这三类纹饰不仅在工艺上而且在装饰纹样方面都有模仿与继承金银器装饰风格的痕迹。

  1.植物纹

  瓷器上深受金银器影响的植物纹主要有忍冬纹、莲瓣纹、葡萄纹、蔓草纹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忍冬纹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在唐代被广泛运用到了金银器上,并逐渐发展成了卷草纹,成为了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盛唐时期,金银器上出现了以忍冬、莲叶等纹样构成的图案,表示连生贵子。莲瓣纹也是佛教艺术中的一种纹饰,唐代金银器将刻划莲瓣纹常装饰于碗盘的外壁,后来这种纹饰也被移植到了瓷碗、瓷盘上,甚至在宋代的瓷器上也很常见。葡萄纹和蔓草纹也是金银器上常见的纹饰,都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直至明清时期,瓷器上还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纹饰。

  2.动物纹

  瓷器上的动物纹受金银器纹饰影响最明显的表现是在鹦鹉纹、双凤纹、蝶纹、龙纹、狮纹、摩羯纹上等。鹦鹉纹多呈双鸟环飞的形式,唐之后多为单只鹦鹉。双凤纹与鹦鹉纹的布局类似,双凤呈环形布局,首尾相连。在唐代之前,蝶纹几乎不见于瓷器上,而唐之后的瓷器上的蝶纹却与唐代金银器上的蝶纹形象十分相似,由此可见蝶纹也是从金银器上移植到瓷器上的。龙纹虽然是中国的传统纹饰,但是瓷器上的龙纹形象却深受唐代金银器上龙纹的影响。狮子和摩羯的形象都来源于西方,也作为吉祥美好的象征被装饰到了瓷器上。

  3.辅助纹饰

  联珠纹是在团纹的四周边饰以若干小圆圈,如同联珠而得名,通常在圆形中间安置主题纹样,周围用圆环围绕,形似一串联珠,故称联珠纹。这种纹饰源于萨珊波斯,在金银器、纺织品、壁画中屡见不鲜。从唐代开始,这种辅助装饰被运用到了瓷器上,一般为联珠带或联珠圈。

  珍珠地划花是晚唐兴起于河南密县窑的一种装饰技法,在空隙处填刻细密的珍珠纹,它是借鉴唐代金银器錾刻工艺所形成的鱼子地纹而创制的一种工艺。北宋以后传播到河南登封、鲁山、宝丰、修武、新安,山西介休、河津、交城和河北磁州窑。珍珠地划花工艺增强了图案的装饰意味,成为宋代北方民窑中的特殊产品。

  小结

  综上所述,唐代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造型和纹饰上都对瓷器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各个瓷窑由一开始的简单模仿,到后来的工艺创新,都充分体现出了古代窑工对瓷土性质的掌握和创新精神。不仅陶瓷器的传统形制得以丰富,更在借鉴模仿的过程中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革新,最终形成适于自身发展的工艺特色及各窑口真正独特成熟的风格。

  ①冉万里.试论唐代北方金银器的发现及特征[J].文博,1997,5:56-60.

  ②张东.唐代金银器对陶瓷造型影响问题的再思考[J].上海博物馆集刊,2000,283-301.

  ③袁泉.唐宋之际陶瓷工艺对金属器的借鉴[J].华夏考古,2008,4:115-129.

  ④李君.唐代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浅析[J].收藏,2012,3:54-57.

  参考文献

  [1]齐东方,张静.唐代金银器皿与西方文化的关系[J].考古学报,1994,2:173-190.

  [2]齐东方.唐代粟特式金银器皿研究--以金银带把杯为中心[J].考古学报,1998,2:153-170.

  [3]齐东方,张静.萨珊式金银多曲长杯在中国的流传与演变[J].考古,1998,6:63-73.

  [4]何继英.西方艺术对魏晋南北朝隋唐陶瓷器的影响[J].博物馆集刊,1996:58-174.

  [5]李君.唐代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浅析[J].收藏,2012,3:54-57.

  [6]袁泉.唐宋之际陶瓷工艺对金属器的借鉴[J].华夏考古,2008,4:115-129.

  [7]张浩.唐代陶瓷中的外来文化因素[D].吉林:吉林大学,2010.

  [8]陈杰.唐宋瓷器装饰艺术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1.

  [9]冉万里.试论唐代北方金银器的发现及特征[J].文博,1997,5:56-60.

  [10]冉万里.唐代南方金银器的发现及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1994,4:94-97.

  [11]张东.唐代金银器对陶瓷造型影响问题的再思考[J].上海博物馆集刊,2000,283-301.

  张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