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化译法在翻译中的应用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英语,西化译法,翻译
  • 发布时间:2014-09-13 16:06

  摘要:翻译是语言沟通的桥梁,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深入,翻译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才能透过语言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科学准确地对各领域中的文章进行翻译和表达,是每个翻译工作者日常思考的重要话题。本文从具体句例出发,浅析西化译法在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英语;西化译法;翻译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欢迎着八方来客。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如何做好中国文化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每一个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四书五经到明清小说,从四大名著到地方史志,做好这些文化作品的翻译将会极大的推动我国文化的传播与进步。在翻译过程中,有一种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我国的特色文化通过英语国家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进行传播和推广。有的学者建议要保留中国特色,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从汉语的表达习惯入手,在翻译手法中表现为“归化翻译”;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国际交流的需要出发,建议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从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出发,通过贴合其所能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这种翻译手法表现为“西化译法”。本文从西化译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尽绵薄之力。

  一 西化译法的必要性

  首先,翻译是两个不同语言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必要纽带,在翻译过程中保留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魅力是西化翻译的基本要求。可是很多人对于西化译法的感觉并不是很积极。原因之一是这种翻译手法翻译的文章,一般是从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模式出发让人晦涩难懂;其二是担心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质会在这种西化译法的翻译过程中减少和流失。但是,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出发,西化译法是非常必要的。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就非常重视在中西方语言交流中,西化译法翻译的使用。例如:有一批外国使团来我国参观访问,宴会结束以后,主办方邀请他们观看《梁山伯与祝英台》。节目名出来后,很多外国宾客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周恩来总理急中生智,让工作人员将节目的名字改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结果吸引了很多外国宾客的兴趣,演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演出效果的实现,除了演员精湛的表演艺术外,还得益于周总理在沟通过程中注重“西化译法”的使用。

  其次,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面世,其中不缺乏精品巨著,可是世界文学大奖,特别是在文学界享有盛誉的诺贝尔文学奖却很少青睐中国作家的作品。这种尴尬的背后除了语言文化和审美的不同之外,语言翻译的不匹配和不对等也是导致中国作家的作品很难在国际领域打开局面的原因之一,换句话说,我们的精粹,外国人欣赏不动,我们的民族特色无法通过对等的翻译实现中西间文化的无缝对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西化译法的借鉴和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语言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晶,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语言作为人类的独特机能帮助了人类完成了信息的交流、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我们很难现象如果没有语言这么一个智慧的机能,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时会是多么的吃力和缓慢。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独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体系。根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近百种语言,其中经常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也有数十种。如何实现彼此之间信息的正确传递和表达,避免因领悟分歧而引起交流的不通和障碍,翻译作为语言的桥梁沟通的作用开始凸显,其中西化译法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翻译手法。

  二 西化译法产生的原因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采用西化译法的必要性。那么西化译法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异”字,具体表现为:

  首先是不同的地域文化。由于不同的国家生活在世界不同的角落,这种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的不同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就是:不同民族面对同一个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例如,在我国形容新生事物发展迅速,一般使用“雨后春笋”来进行形容。可是由于竹笋属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独有植物,所以如果我们把其翻译为:grow like bamboos,将会让非亚洲文化的民族产生误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生活角度来说,我们平常所说的红糖,在英译过程中要转译为:brown sugar,我们成语中的“害群之马”,在英译过程中要转译为:black sheep 等等。

  其次是宗教信仰的不同。在西化译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英语国家的民族信仰。面对不同的宗教仪式以及戒律,当设计这一领域的翻译时,只有从目的语的信仰习惯入手,才可以实现翻译效果的达成。当然这种西化的翻译,并不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全盘否定本民族的文化和信仰,一味的去迎合与迁就。相反的,应该在西化译法的使用过程中,一方面要照顾到本民族语言文化语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对方的宗教信仰习惯,求同存异,实现翻译的和谐。

  最后是历史文化不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沉淀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会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具有不同的体现,其中表现比较明显的是习语的使用。例如,在汉语中,我们会有一些:说曹操,曹操到;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沉鱼落雁,环肥燕瘦等由历史人物构成的习语,这些习语在外国人眼中是难以理解的,原因就在于历史文化的不同。

  三 西化译法在翻译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无论是西化译法还是与其相对的归化译法,都要严格遵循翻译的基本准则,那就是要实现翻译内容的准确表达。在100年前,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师严复曾经指出了翻译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最高要求。那就是:信、达、雅。他指出,一个科学的翻译要注重对语言信息的准确表达,这种表达不仅仅停留在翻译句子本身的字面含义,还要注意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次,在西化译法的使用过程中要做到灵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具体来说,在翻译领域中,要根据不同的翻译体裁合适选择西化译法的使用。例如,在表现西方国家独有的民族事物与语言文化现象时,要从对方的语言特色出发,做到翻译的本色表现,也就是原汁原味的语言呈现。在对一些世界通用的科学、技术、文化等术语的翻译时,要严格按照其行业的翻译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的标准化。换句话说,要符合科技文献的翻译标准。因为在科学技术领域,标准是为了更好的交流。打个比方,如果生产螺丝的企业之间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那么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在市场中进行流通,翻译也是如此。

  最后,注重要做到西化译法与归化译法的有机结合。从翻译效果来看,西化译法能够保留语言原有的特色,归化译法更容易让读者去理解翻译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翻译时的侧重点相对不同。前者注重形式的再现,后者注重内容的传递与表达。所以,我们在平常的翻译工作中要从文章的实际表达出发,忠于原文作者观点的陈述。同时,作为翻译工作者的另一个任务是保证读者能够透过自己的翻译理解原文献的表达观点和思想。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能够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相关的阅读习惯出发,在不损害原文的表达准确性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调整完善,这也就是做到西化译法与归化译法的有机结合。

  结语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不同语言间人们的沟通效果。西化译法在准确传递和不同文化间的信息方面发挥这重要作用。所以,西化译法应该在未来的翻译领域中得到更大的推广和使用。与此同时,我们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西化译法,在不落窠臼的同时照顾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实现翻译地准确而传神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陈小慰,1998,《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

  [2]黄龙,1988,翻译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3]蒋晓平,1998,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二期

  [4]郭建中,2001,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李瑞华,1996,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出版社

  皮瑞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