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比尼翕《龙跃--欧洲和中国艺术理论》

  什么是艺术?

  中国和日本艺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它可能非常吸引人或者它的奇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包含很多陌生的元素。站立在古代东方人的一幅古代作品或雕塑前,我们会被作品的线条和色彩、表现的形式和精致的工艺所吸引;但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很多事物需要我们去了解。

  这些作品的制作者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他们要表达人与自然之间一种怎样的概念?他们是怎样构思艺术本身,它在生活中的功能怎样?他们曾制定的艺术理论与欧洲盛行的理论相比较又是怎样的呢?他们的批评观是什么?此外他们主要的艺术主题、艺术意图以及他们看待艺术的方法是什么?

  这些问题可能涌向我们的内心,我将在这篇短文中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同时,这一系列的疑惑会带领英语阅读者接触东方人的原始思维方式,我尽可能在文章中论述,诸如艺术言论和记录以及评论,并且试图解答和讨论这些表达或暗含的主要观点。假设在寻找欧洲艺术渗透的本质特征时,我们如果没有继续保持艺术作品本身的记忆,可能会迷失方向,因此我会不断的引用中国和日本的写实绘画和雕塑作品。深厚的种族意识沉淀在艺术作品中,没有评论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完全说清楚。虽然只是些人类的思想、言行和理论,但都是为了证明他们的作品主题是偶然意识的产物;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大众观点。

  偏见的尘埃

  铃木春信-优秀的多色印刷版画大师,他为我们绘制了十八世纪的日本栩栩如生的日常生活--铃木春信有一幅印刷版画是他在晚年的日常活动中所作,他的想法来源于一个古代的诗人,作品题材都是选自日常生活中的周边事物。作品来源是早晨,一个男孩带着他的妹妹,还有他抓的一只松鼠,她看着它,并且告诉男孩的话恰好就像一首老诗中的话,“看,我已经把纸形百叶窗的灰尘都清理干净,

  松树的阴影多么完美啊!”通过清晨的太阳,我们可以透过百叶窗看见松枝优美的身影。

  在那个时刻,我没有停止描述这个场景,因此这种受欢迎的设计,制作的版画是充满都市韵味的工艺美术。还有一首传统的诗歌,说的是他有很多这种印刷版画,他绘制的这种印刷版画,内部绘有两种朝气蓬勃的图形,它的精致性无可比拟。我只能阐释诗歌和印刷版画背后的观点。洁白的纸张,可能会想象松树纯洁的生命在闪动着,这象征着内心累积的偏见被丢弃,因而获得焕然一新的美好印象。这些准备都是有利的,没人质疑,我们为了警惕自己不好的印象,固定自己的嗜好,拒绝用单纯的双眼去看、去信任我们的感觉,但必须继续顾及一些表面的标准或其它的事物,不是它本身不正确,可能是真的没有符合我们的意识和感受。

  丢弃内心的偏见并且全神贯注,这是真正的领悟或理解美的基本条件。就像中国的一个老艺术家的抱怨:“人们看画用的是耳朵,而不是眼睛。” 不仅批判他们的意识,还有他们自己重视的印象和含蓄理论,尽管不是明确地说明。因此,它暗示理论的重要性至少在一些方面有用处。

  欧洲理论

  欧洲艺术理论的基本概念来自艺术的基本起源,我认为它可能完全不合理,一些人或更多的人认为是人类的天性模仿自然的结果。由于它不是一种模仿艺术,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解释以及亚里士多德建筑学理论明确的被排除掉。

  据说亚里士多德的用意不是说艺术模仿自然的方面,而是自然的创作。艺术作品的产生就像树结出果实。但总之自然果实和艺术作品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远离森林的花朵永远没人注意,精美的贝壳外形和稀有的颜色总是藏在深海处--这些作品会在他们最后的生命中完成,虽然他们曾无意识的欣赏这些生命体,然而这类作品只存在他们的眼中和内心。雕像、诗歌、图画,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幽灵或什么都不是,至少它理解人类生活的乐趣。它在人类的内心,不是表面,我们必须寻求权威的艺术。

  艺术理论模仿所有的事物,并且表示不再停留在内心思考的领域,但其它的理论没有赢得普遍的认可,反而控制着人们日常的想法;此外著名的亚里士多德,似乎还有一半的偏见理论余留在我们多数人的内心。用希腊人的思考方式去联想美的观念,意味着离出发点更远,这主要是对艺术精神本质上的一种征服;用培根的话说它是服从事物的内心,就像对立学科是内心服从事物。但我们在特殊规则观念的引导下,企图利用自然的概念,从具备灵活性衰退到一种形式主义。

  中国理论

  中国人思考艺术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我们没有必要借助推论回答这个问题,一百四十年以前,一个画家同时又是评论家,因此可以清楚地阐述这些。谢赫的六法在中国人的评论中,曾被六世纪的人们接受和承认。

  六法

  六法或一种绘画标准如下,中国人最初的术语都非常简洁并且理解精确,还被多次讨论;但他们的要点部分还是非常清晰。

  1、气韵生动或精神气息通过生命的运动来传达。2、艺术表现的骨骼或构造笔意。3、绘制自然事物的外形。4、合理的分配颜色。5、构造主次关系或协调组织事物。6、传递经典的模式。

  第一法是六法中最重要的;其他人都很关心第一法最终定义的解释方式。“气韵生动”是吉利教授的翻译法;但是,虽然简洁和便利,它似乎没有完全概括出原始言辞的用意。冈仓先生提到,“精神活力的转移通过有气韵的事物”;或者再次解释它为“运动中的事物融合气韵。”

  无论如何,这意味着艺术家必须透过世界仅有的方面去理解或把握宇宙间强大的气韵集聚生命的运动。在欧洲,它必须抓住宇宙的细节,但表现特征不同。

  现在,艺术家的理论著作不仅仅是理论摘要,他们所阐述的内容,实际上都来源于中国人的经典著作,将波西和印度艺术进行区分和对照,我们发现中国人的艺术有着一股强烈的中国味。中国艺术家不像波西人那样,在奇妙和赞美的世界中被他们有趣的表现感所吸引。不仅他们,印度艺术家也倾向于这样做,间接的理解作品中遗留的精神意义,直接地通过主观的线条和形式感替代情感传达。他们最大的成就是精神和物质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吉利:《谢赫六法》翻译本

  [2]郭若虚,见《Kokka》,244页

  何苹<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